一、2016年主要工作
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推进落实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多措并举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坚持不懈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引进培育新动能,统筹推进谋篇布局、融合发展、绿色低碳等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经济总体规模、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重要指标领跑全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9556亿元、增加值4878亿元,同比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2600亿元,同比增长15%。广州跻身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二名、“互联网+”城市榜前三甲,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超9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年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突出“八个着力”抓好以下工作并取得扎实成效。
(一)着力抓工业稳增长,要素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十条工作措施》等一批稳增长、促转型的政策措施,加大投融资、园区载体建设、人才团队引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支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通过工业转型升级、智慧广州建设和新业态、制造业电子商务、中小微企业发展、节能、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专项,统筹中央和省、市财政资金对工业和信息化的扶持金额超30亿元,扶持项目总数的80%、总扶持金额的84%重点投向了广州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创立广州金融史上首个公司制模式的引导基金——广州工业转型升级基金有限公司,以15亿政府引导基金撬动360亿金融资本并引向实体经济。强化资源保障。通过盘活存量、新建开发,加大先进制造业用地供给力度,今年共安排产业用地项目55个、土地指标6422亩。科学制定全市有序用电方案,稳妥应对“妮妲”、“鲇鱼”等多起台风灾害影响,确保广州地区电力稳定供应。加强成品油行业管理,有效维护成品油流通市场的规范和安全。强化服务保障。11个重点企业(项目)服务专责小组“一企一策”帮扶198家重点企业。开展六个工业重点区主要工业指标和新引进项目绩效评估,以工业重点区引领带动,以目标任务倒逼工作落实。加强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全市共有75家企业入选2016-2017年度省支持的大型骨干企业,数量居全省各市第一。强化监测保障。构建涵盖11个区、1000多家样本企业的线上监测运行平台,每月发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工业经济运行报告,实行“月预测分析、季运行调度、年总结通报”,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调度。
(二)着力抓前瞻性布局,战略政策体系日臻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自上而下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两会”均提出: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十三五”期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70%。去年来,我市密集出台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及布局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及广佛同城化产业发展等7个重要政策规划,抓紧制定互联网、大数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8个政策文件,组织撰写物联网、汽车电子、充电桩、3D打印、无线电管理等30篇调研报告,形成以《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为龙头,包括行动总纲、十大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子规、高端成长型产业专规的战略规划体系,科学拟定关联配套方案,积极推进政策落实到位,既有顶层设计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又有工作层面的具体抓手,促进规划成果迅速转化为行动纲领和实施举措,全方位、立体式地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加快发展。
(三)着力抓增量优化,新兴产业的引擎作用逐步显现
加快新项目引进。实施《广州市工信委推进新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工作方案》,成功举办国际机器人、智能装备展览会和国际新能源、节能及智能汽车展览会以及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上海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推介会等四大展会,瞄准世界500强、央企、民营500强实施靶向招商、订制招商和策划招商,成功推动思科、富士康、中电科、国智恒北斗、广汽智能网联等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的优质项目落户建设。制定引进160个重点项目计划,目前全市在谈和引进重大工业项目共151个,预计全部达产后新增产值超6000亿元,重大项目对工业经济的辐射拉动、带动放大效应进一步显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划建设国际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升级。广州数控、启帆工业机器人等2家企业入选“中国机器人TOP10”。加快新业态培育。实施“强链、补链、建链”三大行动,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总集成总承包、个性数字印刷、设计众包等30个领域新业态。推进生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巨大创意产业园、3D打印产业园、增城低碳总部园区等一批生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立广州市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推动东方电气等一批企业进行军工保密资质认证。
(四)着力抓创新转型,质量效益的升级路径不断拓展
加强项目和平台建设。推动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巨轮(广州)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重点智能装备项目建设工作。引导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与用户企业联合攻关,在汽车、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民爆等行业领域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示范推广应用。全市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技术研发机构,共有企业技术中心495家。加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安排省、市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亿元,扶持327个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的示范拉动效应达到1:27。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70亿元,增长28.2%。培育“四百强企”。运用各级财政资金约1.7亿元扶持“四百强企”企业(项目)310户(个),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并建设中央研究院项目,认定行业领先企业100家,培育一批高成长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支持27个工业企业提升质量品牌技术创新项目和4个行业协会质量品牌建设平台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5家。增城区牛仔服装产业、天河区互联网产业等2个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加快绿色发展。实施《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淘汰印染行业产能7846万米,向粤东西北地区转出项目131个,年度目标完成率达100.8%。通过国家万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预计全市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完成18.1万千瓦电机及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任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共有130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或实地评估验收。
(五)着力抓优势产业发展,信息经济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培育互联网集聚发展。出台《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发展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总部经济,重点发展互联网服务及新媒体等六大产业。积极创建国家互联网“双创”示范中心。天河、黄埔区入选全省首批“互联网+”创建小镇,海珠区入选培育小镇,8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加快两化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企业面向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建设智能互联工厂,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制造、远程运维、工业大数据、智慧园区等应用示范。146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和省贯标试点企业,其中20家试点企业通过了国家评定。支持企业开展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有37家企业被列为省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实施大数据战略。出台《广州市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市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发展方向,推动国内首批具备大数据流通、共享、交易功能的线上平台之一“广数Data_hub”上线运营。广州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获首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社区等建设提供智能化服务。广州市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网络电子证照系统开通上线。荣获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第六名。
(六)着力抓暖企工程,民营经济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完善投融资机制。出台《广州市中小微企业小额票据贴现中心管理办法》,成立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设立广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再担保平台,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建设。出台《加快推进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建设行动方案》,打造“中外合作4平台”,组织成立中外合作区服务机构联盟,举办中外技术对接活动近30场,项目库汇集国外先进技术项目近4万项。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新认定和扶持了7家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级示范平台(基地)共177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68家,市级101家,省级以上平台居全省各地市之首。抓“小升规”企业培育。制定《广州市工信委促进小微型工业企业上规模工作方案》,建立拟培育上规模小微工业企业数据库,对符合条件的入库小微企业给予贴息支持。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5000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
(七)着力抓民生实事,助推改革发展成果广泛共享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宽带信息基础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光网城市和村村通光纤工程,推进城乡4G信号全覆盖,全市光纤接入用户约350万户、光纤入户率80%,全市共1144个行政村开通光纤业务,100%行政村实现光缆覆盖。获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最佳实践奖—政策环境创优奖。释放政府数据红利。印发《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搭建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共享平台接入单位达106家,实现市级政府部门全覆盖。推进居民“一户一表”用电改造。加快推进城中村用电改造、约30万户居民“一户一表”用电改造,累计实现用电改造近27万户。加快充电桩设施建设。开展双百充电设施建设行动,全市建成各类充电设施8500多个,在建1000多个,推动“羊城充APP”上线运行。加大网络安全保障。检测发现门户网站漏洞,及时发布预警、实施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和救援,有力保障我市信息系统安全与稳定运行。完成800兆数字集群共网二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营。加强无线电安全保障。开展频谱使用评估专项活动,严厉打击“黑广播”、“伪基站”等违法犯罪活动。完成春运、2016年春晚分会场、广州马拉松、重要考试等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
(八)着力抓作风建设,队伍整体风貌呈现新气象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监督,着力构建新时期“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围绕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严抓安全生产工作,民爆行业连续11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此外,对口帮扶清远、梅州和产业援藏、援疆、援黔相关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二、2017年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其主战场在制造业。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基本判断上来,努力贯彻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具体任务是:认真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的宏伟目标,牢牢扣住“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路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融合发展,把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深融合、引项目、惠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动能,加快生产力骨干项目落地,全面构建“四梁八柱”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助力我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
(二)主要目标
2017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实现“一个确保”和“两个不低于”。“一个确保”:确保主要指标平稳增长,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增长6.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全市光纤入户率达85%。“两个不低于”: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不低于6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39%。
(三)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动实体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坚持从供给端发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更加突出制造业的主体地位。一是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强化运行监测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工业和信息化运行监测平台,加强对PMI、用电量、产品库存、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成本等监测分析,提升运行监测水平。努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增长极,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开展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四大行动,推进产业规划布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全产业链为突破口,建设黄埔、南沙、增城等7个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打造5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互联网产业“一核五基十镇”集聚区和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构建智能装备和机器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若干在全球、全国排前列、叫得响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四梁八柱”更加稳固的产业支撑体系。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着力引进新动能。开展招大引强工作,未来三年瞄准全球500强、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运用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行业展览会等重大开放平台,采用靶向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专业招商、以商引商和乡贤反哺等多元化招商模式,带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人才招商,加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3年内引进500个优质项目落户广州。继续跟踪160个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建设。
第二,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推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规划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努力形成集群主导产业突出、资源配置最优、整体效能最大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一是加大优势产业规划力度。瞄准广州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对标全球、全国的顶尖发展水平,研究制定互联网、集成电路、新型智慧城市、生物医药、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车联网等产业的政策规划。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集聚,支持各区差异化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形成各区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分工协同一体、圈层化分布的产业格局。紧盯产业发展方向,增强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三是提升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沿海城市开放前沿优势,鼓励园区主动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集聚全球资源配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已有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加快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推动思科创新业务总部、中电科广州产业园、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和富士康集团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围绕广州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启动一批主导产业明确、配套服务完善的试点产业园建设。
第三,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和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一是推动载体创新。加快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生物岛等重大创新载体,大力支持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中兴通讯广州研究院等新兴研发机构建设。创建一批示范试点主题产业基地,大力提升创新载体的承载能力。二是推动技改创新。加快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积极引导企业备案,确保事后奖补政策全覆盖,广州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继续向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十大重点领域倾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争2017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三是推动协同创新。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家具、服装、灯光等都市消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第四,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培育发展新优势。深刻认识信息经济远未释放的巨大能量,顺应发展大势,抢占发展先机,培育壮大信息经济。一是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建设五大千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十个互联网特色小镇,构建“产业圈层集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完整生态圈,促进形成“一核、五基、十镇”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落实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政府数据汇聚共享,释放政府数据红利,鼓励社会数据共享共用,促进商业数据交易流通。推动大数据应用示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社会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加快大数据产业试点应用,推动成立广州工业大数据研究院和大数据培训学院,举办大数据发展高峰论坛。三是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先行区。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智慧大脑综合平台,发展嵌入式技术,提升交通、医疗、教育、公安、安全生产等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促进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四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以大力引进集成电路制造业企业为突破口,促进“设计、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等行业加速集聚,形成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五是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大力宣贯网络安全法,完善我市网络安全相关机制,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建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工业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提高城市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六是加强无线电管理。抓好新修订的《无线电管理条例》的宣贯落实,推进基站属地化管理试点工作。
第五,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融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培育一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双创”示范基地,充分释放“互联网+”的新经济效应。二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面向汽车、装备制造、物流、都市消费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服务试点示范,推动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制造企业积极发展个性化定制、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端服务转型,延伸和提升价值链。三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发挥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的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支持中电科七所、工信部电子五所等骨干军工企业创立军民融合产业实验区,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四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聚焦“三中心一体系”、“一江两岸三带”建设,抓紧出台《广州市产业园区升级改造政策》,推动园区升级改造,加强统一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土地储备和精准供给,对重大功能片区、重点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民生设施用地应储尽储、连片储备,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格局。
第六,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畅通民营企业投资渠道,扭转民间投资下滑的势头,促进民营经济大提升。一是缓解融资难题。出台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创新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试点开展优秀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探索中小企业基金股权投资模式,激活民营企业投资。二是培育高成长性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中小微企业梯队成长,积极培育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完善帮扶机制,推动一批民营企业改制。加快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举办服务年系列活动,推动一批中小企业上规模,培育形成一批内生根植性强的本土标杆企业。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的企业家队伍,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树立“亲”“清”政商关系,有计划、多视角地宣传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典型,解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全社会重企、亲企、扶企的浓厚氛围。
第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形成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要灵活运用政策,抓好服务企业工作,既解决个性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又解决共性问题,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壮大。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切实发挥好我市财政支持专项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要加强土地支撑。坚持节约、集约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制造业用地政策,每年确保一定比例的土地指标用于制造业项目,对鼓励类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有效控制工业用地价格,提前收储一定数量工业用地用于招商项目落地,实施工业用地成片连片收储,提前做好用地规划、土地征收等工作。三要支持引进项目落地发展。要完善常态化跟踪、督促机制,统筹协调和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服务制度,促进签约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要更加重视加强与已经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的全方位深度合作,促进龙头企业的枢纽和辐射带动作用,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引导企业进一步追加投资、扩大产能、联动合作伙伴。
最后,再强调四项工作。一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全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作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法纪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以严和实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二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督查检查到位、隐患整治到位,确保民爆物品、民用船舶建造质量安全等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积极筹建电力执法机构。三要强化规划政策宣贯。联动各区工信部门开展“百场万企”政策大宣讲,不折不扣地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真正让政策落地生效,惠及更多企业。四要抓好其他相关工作。做好对口帮扶、产业援疆和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共建,以及普法和依法治理、建议提案、综治、就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计划生育、扶贫、禁化武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