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贯彻国家、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特制定《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数产融合全球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规划和行动指引。
《规划》在框架上分为六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全面总结梳理我市“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和面临形势。
第二章:总体要求。明确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全力以赴稳增长,坚持“5686”工作推进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争取到2025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部分重点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建成“两城两都两高地”,初步建成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争取到2035年,制造业强市地位更加巩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建成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
第三章: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全力建设“一树五枝”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其中“一树”(谐音)代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五枝”(谐音)代表五大支柱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坚定不移落实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实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战略引擎工程,聚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结合产业根植性和两业融合优势,转型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五大制造服务业融合赋能水平,建成“两城两都两高地”,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四章: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提出促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落实先进制造业强市发展目标的“八大提质工程”,实施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向高端、智能、服务、绿色方向发展。
第五章: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新空间。围绕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贯通全市重要产业平台节点,以黄埔、南沙、增城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引擎,以花都、番禺、从化三个省级开发区和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白云区民营科技园为区域发展极点,加强其它产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等的支撑作用,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
第六章: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实施、构建“链长制”、加大要素支持、强化评估督导等内容,将全市发展任务分解为各区发展目标和预期指标,建立规划评估及动态反馈机制,强化层层负责的评估督导机制,加强规划实操性。
(一)提出升级打造五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提了20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理念、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本市重点产业选择也要适应新阶段。本次规划提出打造五大支柱产业,其主要考虑:一是突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2020年,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977亿元,占GDP的12%。二是突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方向转型发展,石化产业面临城市产业转移和绿色化发展的新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受市场因素等影响,原三大支柱增长乏力,亟待升级规划。三是突出高端产业集群化。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的提法与省打造20个产业集群的重点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且每个产值均超过3000亿元,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和带动性。
(二)提出打造“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推进实施全市重点产业“链长制”,构建全市重点产业链“1+X”政策体系,建立“总链长+链长+链主+链长办”的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打造8个万亿级、13个千亿级和一大批百亿级产业链群。建立完善稳链、补链、强链、建链工作推进体系,集中要素扶持产业链发展,重点保障人才、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供给。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上下游各类企业。支持培养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发展。落实省20个产业集群实施意见,推动“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共振发展,促进规划从“蓝图”到“实施”。
(三)坚持开门问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编制过程中,一是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先后开展了各部门、各区、各行业调研座谈和专家咨询,广泛征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意见。二是坚持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秉承“市区联动、部门协作、两化融合、多规合一”原则,力求避免“四个两张皮”,即:市区不能两张皮、政府部门间不能两张皮、工业和信息化不能两张皮,城市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不能两张皮。纵向市、区两级紧密沟通互动,横向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充分衔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上下左右系统推进规划编制,合力推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