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如何弯道超车?
鹿颈村的回答是:办工业园。位于南沙区港湾街道的鹿颈村,其发展历程与村级工业园的兴起息息相关。
从自然禀赋来看,鹿颈村发展农业并无明显优势,于是该村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工业园,另辟蹊径实现了大发展。但花无百日红,曾经的作为“撒手锏”的村级工业园,一度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痛定思痛后,鹿颈村决心改造工业园,多番探索后,鹿颈村工业摇身一变、以“鹿谷·智汇产业园”的崭新面貌亮相,唤醒“沉睡”资源,引来新企业、留下年轻人 。
工业园“大变身”
想到工业园改造并不难,难在如何实践。
从村里的“淘金地”到发展的“沼泽地”,近30年的发展,鹿颈村工业园因跟不上技术迭代、市场变化,导致市场租赁意向低迷,逐渐成为企业“看不上”的老旧厂房,逐渐陷入“沉睡”。
要改造,钱从哪来?谁来改造?如何改造?面对这些问题,对于一个村来说,走出困境并不容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转折点是大胆面向市场。“要改造,就要改得最好!”鹿颈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黎耀洪说,村里决定集聚全村资源把这事做好,所以希望能在全国寻找最优质的合作伙伴,让他们跳出固有思维、走出新路子。
最终于2022年,鹿颈村通过与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利用美食街地块、三角地块及工业园地块合约46000平方米的土地,最终引进广州市碁石投资有限公司兴建“鹿谷·智汇产业园”。
随着市场激励机制唤醒“沉睡”老旧厂房,蝶变开始。“我们因为该项目入驻鹿颈村,负责工业园的改造和运营,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鹿谷·智汇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曾国芳介绍,全园区目前已完成约3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用房的修缮及升级,重新规划园林绿化、车辆停放区域。
如今,面貌一新的鹿谷·智汇产业园开门迎客,引进来广州市华联电气工程有限公司、黄埔文冲船厂、恒丰机械等优质企业。此外,该产业园还配套约1500套高标准人才公寓,引入深井通记烧鹅、花园餐厅等餐饮企业,丰富周边餐饮业态。
目前,鹿谷·智汇产业园商铺出租率达到90%,人才公寓出租率为60%,办公用房出租率为55%,产业用房出租率为30%。黎耀洪算了一笔账:该项目为村集体每年带来1116万元收入,比升级改造前每年增加约450万元。
“大变身”后,“苏醒”的工业园相比往日辉煌之时,后劲更足。
有事业也有生活
“环境好,服务好,地理位置优越。”曾国芳说,这是企业选择鹿谷·智汇产业园的主要原因,鹿颈村地理位置优越,有直达香港的南沙客运新港、五星级的南沙大酒店、南沙科学馆、世贸大厦等高端资源。而周边与这些资源相匹配的现代化产业园并不多见,加之该园区可享受南沙“双15%”税收优惠,所以吸引了优质企业“排队”入驻。
随着优质企业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鹿谷·智汇产业园做好专业服务、让企业专注生产,而整个鹿颈村则在做好综合服务、让人才安心生活。
“我们利用村内闲置空地规划设置约590个停车位,有效缓解村内‘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黎耀洪说,村民本身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停车位,主要是方便来村里工作的年轻人们,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不只是停车场,如今,鹿颈村整个村委班子也俨然成为“大管家”,企业、人才需要什么,工作重点就抓什么。
产业园把企业引进来,为让人才走出产业园也能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鹿颈村近来也谋划打好“文化牌”。
鹿颈村乡风淳朴,2020年获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同时,该村也有着悠久历史,近来也正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为纪念辖内发掘有距今3000多年的“南沙人”遗址,去年落成“南沙人”户外文化小景,与鹿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邻里之家、花城书屋等形成系统的文化空间布局,让群众有地可去。
有事业、有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下来。
【记者手记】
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在鹿颈村的两次关键发展节点,该村都是凭借办工业园,找到发展新突破口,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大发展。看似是“一招鲜,吃遍天”,但实则大有不同。
同样是办工业园,鹿颈村此前是得益于时代发展红利,即便是粗放经营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而如今,整个产业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办法显然不管用,村民也不具备改造、经营一家现代化产业园的能力,所以谋求合作伙伴、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是正确选择。
在专业团队的改造与运营下,鹿谷·智汇产业园面貌一新,运营逻辑也与时俱进,如在招商时就以“新兴企业为优、工业企业为强,生活配套行业为辅”为目标,打通了产业、空间、政策等要素,适应了先进制造业对于发展空间的要求,最终实现了乡村与企业的共赢。
【对话百村】
展望鹿颈新未来
鹿颈村刚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接下来将抓住哪些重点工作?
对此,鹿颈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黎耀洪介绍,该村将加强劳务技能培训,积极推广新技术,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南沙邮轮母港、南沙客运港、天后宫、虎门炮台遗址等旅游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引导支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充分发挥全国文明村的资源和区域比较优势,挖掘文化、民俗、产业、生态等优势,依托本地山岭、河流、渔港、阳光、海洋等自然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