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重点专题 > 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行业资讯

南方观察|广州制造业“回城”

信息来源:南方+ 时间:2021-04-02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工业,2021年以来动作频出。

  1月份,市委常委会在新年伊始便部署了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工作;2月底,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并审议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3月中,《广州市工业用地产业监管工作指引》印发,明确了工业用地的产权界定等系列问题……

  开局即冲刺,是广州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采取的举措。坐拥华南地区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广州有待让35个工业门类的发展效益最大化。当前,广州正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工业的新活力来自于其合理的经济占比,来自于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中,先进制造业则是“中流砥柱”。目前,广州的工业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州“十四五”规划指出,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今年以来的密切布局,就蕴含着广州对工业发展的隐忧与希冀:

  一方面,广州的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三五”之前(2015年)的29.12%一路降到2019年的24.22%。工业占比需要合理发展,以防出现“产业空心化”(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资生产和资本转到外地)的现象。

  另一方面,2016年至2019年,广州工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0.6%到24.9%之间徘徊,低于此前最低值28.1%。在保持制造业基本盘的同时,广州工业还要做到提质增效,通过转型升级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

  

  分割线

  二产现状:结构优化但占比待升

  作为华南工业重镇,广州的第二产业占比在珠三角城市中并不突出。排除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2019年的广州第二产业占比在30%以下,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第二产业占比则几乎都超过了40%。最低的深圳亦有38.98%,佛山、东莞、惠州超过了50%。

  此外,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调研数据,广州制造业的区位熵值为0.85,逊于深圳(1.82)、佛山(2.62)、东莞(3.06)等地。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其值越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就越高。一般来说,当区位熵大于1时,则该地区的某项经济指标在全国有优势;当区位熵小于1时则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在第二产业重要组成的制造业领域,广州相比全国并不占优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城市分工、角色职能的差别,毕竟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还要承担很大部分的行政、文化职能,这些并不属于第二产业的统计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州的工业、制造业占比处于较低水平是合理情况。

  横向比较国内其他重点城市,以2019年为例,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中,郑州(39.8%)、重庆(40.2%)、苏州(47.5%)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武汉(36.9%)、长沙(38.4%)、南京(35.9%)、西安(34.0%)等大部分中部、东部地区省会均在30%以上。

  北京、上海的二产占比虽低于广州,但北京的首都定位天然决定了其工业发展的特殊性;上海第二产业占比虽低,但其规模总量巨大,绝对值体量比广州多出3845亿元。

  “十三五”期间,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9.7%,年均增长6.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年均增长10.1%。

  可以看到,广州的产业结构在持续向好。但受限于第二产业总量,广州仍要提防出现“空心化”的现象。广州拥有7434平方公里的辖域面积,意味着其拥有较大的产业腾挪空间。但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产业占比仍不足三分之一,说明产业有“脱实向虚”的风险。

  这与广州的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土地产出效率较低、创新转化能力欠佳等因素不无关联。例如,全市村级工业园占全市工业用地总面积的31%,2017年仅贡献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总税收的6%,经济效益与现状用地规模形成严重倒挂。

  因此,广州近年来轰轰烈烈开展的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工程、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建设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等举措,就肩负着提振工业的重要使命。

  

广州工业在强冲击下依然保有韧性。

  分割线

  工业底色:强冲击下依然保有韧性

  尽管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下降,但广州的GDP依然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占比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人也许会问:既然如此,广州能否将所有精力、资源集中,专注于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是否定的。

  2020年,疫情的冲击让人们认识到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性。

  首先,工业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统筹推进。广州的工业系统以最快速度推动重要防疫物资企业生产全覆盖;口罩日产量由正月初一的13万只,仅用一个半月迅速突破1000万只、三个月突破3000万只。

  全市医用防护服、医用N95口罩、护目镜、口罩机等核心防护物资实现“从无到有”,熔喷布等口罩核心原材料实现“自给自足”。在医药制造业的强力驱动下,去年3月16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复工率即达99.8%。

  其次,在宏观、抽象的增速层面,广州工业成为经济韧性的代表。去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近十年来首次与GDP(2.7%)增速基本持平,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723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增速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这说明,在其他经济指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从而牵连了整体经济增速的前提下,广州的工业依然能够坚挺,并完成了逆势稳增长。去年,因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广州还获得了国务院督导激励。

  疾风见劲草,烈火炼真金。这便是工业的底色和魅力。它重剑无锋,却能够筑牢实体经济的底座。事实上,占广州GDP大头的第三产业,正是发轫于第二产业的经济活动。比如,广州如火如荼发展的直播电商,背后潜藏着一条庞大的产品供应链。

  可以说,不管社会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多少投资,它的发展能力始终都离不开第二产业的支持。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才是强市之本。广州工业在疫情到来时的承压能力,以及疫情稍缓时的快速修复、反弹能力,则根植于先前布局培育的深厚产业基础。

  面对复杂形势,广州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便是具有华南地区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广州占了35个。这意味着,广州可以较大程度地实现产业协作“自给自足”。同时,齐备的工业门类,也可在经济社会在受到意外冲击时提供多元的发展支撑点。

  分割线

  换道超车:技术迭代积蓄发展后劲

  近期,广州市天河区“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现代都市工业列为该区的主导产业,目标设定为到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9%。白云区则希望2021年计划实现新增招商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2个100亿元”以上。此前,位于黄埔区的穗港智造合作区也在规划发展摩天工厂、楼宇经济等形态。

  无论是提升用地效率,还是制定工业发展的数据指标,都透露出广州各区提振工业发展的迫切诉求。然而,仅实现“量”的突破还不够。当前,以先进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工业形态,正在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全国主要城市纷纷向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进发——

  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宁波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引领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武汉围绕“五链”打造产业迭代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长沙以智能制造为统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的产业结构在持续向好。

  广州更要走在前列。“十三五”期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55.5%增至59.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11.6%增至15.5%。其中,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快速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是时代推着城市向前走。同时,广州也在通过技术迭代,引领时代的发展浪潮,积蓄着发展的后劲。目前,全市工业投资连续三年近千亿元,其中技改投资416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

  练好“内功”之后,国家中心城市显然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如同,上海会在外围的苏州、常熟等制造业强市,搭建依托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以打通创新源与制造端的壁垒分隔。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也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发现,总部设在广州、分支机构在珠三角的企业中,约32%的分支设在广州以外地区,以佛山(8.5%)、深圳(7.3%)、东莞(5.7%)占比最多。

  随着广州地区制造业迈向高端,传统制造业续外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本土制造业的相对优势不足,但也是广州腾笼换鸟、力图在先进制造业实现“超车”的转型阵痛。同时,广州正在成为区域的制造业“大脑”,不仅可以通过总部经济影响区域生产网络,还将以本地发达的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类贸易业,为周边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南方+记者】李鹏程

  【通讯员】穗工信宣

  【统筹】陈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