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浏览模式
长者浏览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2015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装备工业处 发布日期:2020-09-01

穗工信函〔2020〕131号

李令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构建,促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建设的提案》(第2015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进行多次沟通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业链逐步完善,辐射溢出效应明显。

  2019年,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为622.94亿元,同比增长7.2%,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在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下,广州市集聚了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部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智能装备行业领先企业,以及相关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我市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频繁,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化协作体系。2020年5月我市联合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市,推荐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初赛。

  (二)龙头企业涌现,装备智能化水平领先。

  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在数控机床及关键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检验检测以及注塑机械、包装机械等细分领域,拥有一批装备智能化水平领先的单打冠军和行业领先企业。

  在系统集成领域,依托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需求,广州培育了包括广州明珞(柔性总拼系统、焊接机器人集成系统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广州瑞松(华南地区最大的系统集成综合服务商)、广州松兴等一批在焊接、装配、喷涂等汽车制造各环节具有突出技术优势的系统集成企业以及达意隆、电器院等行业经验丰富的集成企业,这些企业已经能够为奔驰、宝马、特斯拉、广汽、德赛(苹果)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产线整体方案,也因此对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对广州汽车行业近50000亿的工业产值起到了重要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

  工业机器人本体方面,拥有广数控、巨轮、新松等行业领先企业,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和包装、塑料成形等产业。数控机床与关键零部件方面,广州数控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年产销数控系统连续13年列全国第一;广州霏鸿生产的车铣复合五轴联动卧式加工中心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广州敏嘉开发的多联一体车铣复合生产线属全球首创;广州精雕设立了年设计能力4000台的高端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预计年底前投产);昊志机电的中小扭矩电主轴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塑料成形装备领域,博创智能是我国最具规模的高端塑料装备制造商之一,其承担的“塑料注射成形过程形性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包装印刷装备领域,达意隆是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液态食品与饮料整厂全自动生产线综合提供商,产品连续多年实现国内同行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家具装备领域,弘亚数控是中国板式家具机械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木材加工智能机械市场占有率为全国第一,广州联柔作为智能化床垫制造装备供应商在该领域独占鳌头,软件系统(源代码)为自主研发设计;3C电子零部件装备领域,视源电子生产的液晶显示主控板卡持续10年市场全球第一,安捷利、兴森快捷小批量多品种的为装备类及3C企业提供柔性电路板及快速电路板定制化服务;电子制造装备领域,明森机电开发的银行卡及社保卡成套设备国内市场份额分别占到30%和70%以上,并且成套设备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均为自主研发设计。

  (三)公共检验检测能力领先,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有序推进。

  检验检测方面,广州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拥有国家质检中心、CNAS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等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工信部电子五所(广州赛宝)、国机智能、中国电器院、广电计量、杰赛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综合检验检测能力与技术支撑能力位居华南第一。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广东省科学院、广州机研院、广州工研院(一院四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以及电子五所可靠性设计平台、国家无人机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无人机试飞基地等平台。此外,巨轮研究院、新松机器人等高水平研发创新机构也相继落户广州。

  二、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存在问题

  (一)智能制造产业链条需要深化。

  目前,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初步形成,但在工业软件、自动化系统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基础环节与国外资存在较大差距。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提供完整系统方案设计规划、集成实施以及具体方法论模型借鉴的厂商,很多企业只能采取消化、吸收、摸索的方式开展创新。目前,国内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企业大多处于中低端市场,通过改造国外成熟技术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同时,由于国内支撑产业生态薄弱,高端人才缺乏,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实施扩张的机会有限,部分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低价策略竞争获取项目,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二)关键零部件及工业软件差距较大。

  工业系统软件自主开发能力弱。尽管在个别领域已开展工业应用型软件的研发与应用,但在基础性、系统性工业软件层面仍然没有开发能力。据行业组织统计,该领域90%左右的工业系统软件都依赖于进口。

  (三)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广州市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科技活动能力的带头人。行业高层次人才占行业从业者比例偏低,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比有较大差距。科研人员创业有较大顾虑,从事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不确定因素较多,周期较长,并且项目成果产出的回报仅停留在“薪酬”层面。高校信息化、自动化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流向了互联网和通信行业,智能制造类企业难以获取所需人才,受过职业教育、熟悉先进技术,特别是机床行业、机器人行业和汽车行业等数字化操作技术的技术人员匮乏。

  三、落实提案建议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强化政策导向。《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包含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内的高端制造纳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予以资金扶持,并积极组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申报国家、省有关专项项目及创新平台,将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予以加快推进。二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推荐企业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目前我市共有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9个项目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立项支持。三是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敏嘉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8个项目列入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90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称号,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二)加大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培育。

  一是落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支持政策。积极鼓励广州市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我市已成功推荐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工信部2019年“智能工厂集成-食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广州弘亚数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标2020年“数字化车间集成-家具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广州市万世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中标“智能工厂集成-乳制品和饮料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我市一直以来都有设立专项资金对工业制造企业予以支持,并于2018年设立了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扶持方式支持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2020年落实安排17.8亿元,此外还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1.2亿元、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在内的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三是加大对智能制造领域企业的培育与扶持,鼓励“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成果申报等方面发挥出企业和高校各自的优势。例如,广州瑞松与哈工大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高端焊接设备工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研究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先进焊接技术的产品化和市场化。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支持引进工业机器人先进技术,成立工业机器人以及高端智能装备的基地,我市先后成立广州工研院、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浙江大学工研院、巨轮智能、中以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三)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引进力度。我市2016年以来实施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旨在建立开放性、精细化、组合式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包括实施市产业领军人才重点专项,近3年来共计立项项目169项;评选支持创新领军人才20人,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2977名;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和培养资助方案,实施“岭南英杰工程”选拔工作,共选拔104名后备人才。截至12月,在穗院士98人(含柔性引进),其中全职工作院士38人,市属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413人。二是集聚青年创新人才群体。大力加强博士和博士后“三站一基地”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共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分站10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98个,博士工作站42个。其中,涉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作站(流动站)、基地16个。三是实施“靶向引才”、“精准育才”。紧密契合广州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对新进站博士后给予科研资助和生活补贴,对留(来)穗工作的博士后以及与我市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在全省率先开展博士后国际培养项目,每年资助一批在站博士后赴国(境)外开展培训研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每人最高资助10万元。另一方面,组织实施“菁英计划”留学项目,重点资助与广州重点发展行业、重点产业领域(智能制造领域)密切关联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符合相关条件的智能制造领域专业人才均可申报上述人才项目。四是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精神,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提升职工的就业、转岗、创业能力。至2020年6月,我市开展企业职工线上适岗培训,累计备案企业共2313家,备案人数273613人;线下适岗培训累计备案企业共10家,备案人数1353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大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申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等国家重大专项,加大省、市资金对智能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有品牌价值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细分市场领域的“单打冠军”企业。

  (二)在创新发展方面,将持续推进已启动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时,继续联合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技术攻关,遴选储备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科技项目。

  (三)在产业培育方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市正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综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已逐步培育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将积极参加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基于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特点,利用此次契机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链优化完善,在支撑广东省及大湾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与全球市场开拓,促进加快建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四)在人才培养方面,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更高的站位谋划高层次人才工作,实现人才引领发展。一是加快推动“广聚英才计划”落地见效。按照“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总思路,推进落实“广聚英才计划”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待遇落实到位;二是提升人才培养项目的精准度。积极做好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的申报服务工作。优化实施“1+4”政策项目,吸引更多市外优秀人才积极申报,进行精准施策和待遇倾斜,培育广州本土领军人才。

  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8月31日

  (联系人:黄志勇,联系电话:020-83123887)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