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002号提案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运行监测协调处 时间:2021-06-12 字体: [大] [中] [小]

  穗工信函〔2021〕147号

王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加快提升广州现代产业体系韧性的对策建议的提案》(第1002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南沙区管委会、广州海关、黄埔海关等单位认真研究,并与您在4月20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汇总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先进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22条、数字新基建40条等政策文件,在全国先行探索开展“1+5+N”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基本形成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政策体系,推进工业产业区块划定管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建设等,培育了若干千亿级产业和超百个百亿级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2019年获评全国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城市。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制造支柱作用明显,已形成三大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首批培育对象。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表现突出,集聚上下游企业5500多家,2020年增加值达1376.8亿元。集成电路加快布局,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顺利投产,补齐制造业“缺芯”短板。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汇集区块链企业300多家。

  二是总量效益显著提升,工业投资稳中有进。我市通过抓全年目标管理、抓运行监测、抓企业服务扶持、抓制造业企业降成本、抓规下工业企业上规模,有效推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步提升。2018年、201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两万亿,2019年达21366亿元,较2015年增长19.1%。2015至201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5333.1亿元增长至5722.9亿元,年均增速5.4%,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22.5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投资稳中有进,202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029.9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三是创新资源加快聚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焦生物医药、海洋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成功引进人类细胞谱系、高超声速风洞、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科考设施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中科院下属大院强所等一批“国家队”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一区三城”等重大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工信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广州)、环高校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投入运营。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占全省70%)、省重点实验室241家(占全省61%)、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63家,建成314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4件,PCT国际专利受理量1622件,较2015年均实现翻番。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51%,较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四是数字经济稳步发展,两化融合步伐加速。202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工信部口径)达4905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在全国9个软件名城中排名第三。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和多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数字新型基础设施持续发力,首批254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额超2600亿元,已建成5G基站约4.8万座,居全省首位。挂牌运营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和设计仿真工业软件适配验证中心,建设华南唯一、全球25台之一的国际IPv6根服务器。

  五是平台载体持续优化,产业空间提质增效。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和保障,出台《广州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广州市新型产业用地(M0)准入退出实施指引(试行)》等政策,首次划定621平方公里、669个工业产业区块。建设十大价值创新园区,集聚企业超4000家,产值(营收)亿元以上企业达82家。制定村级工业园评价指标,推动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指引等政策实施,累计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超16平方公里,涌现天河智汇PARK、乐天智谷、中国软件CBD等一批示范项目。

  二、主要工作措施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影响,我市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及时研究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建链”、“延链”工作,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以政策服务为保障,对标最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研究制定《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实施“总链长+链长+链主+链长办”的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重点打造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等若干现代化产业链,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形成“万千百”亿级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出台30份细分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强化产业集群发展要素保障。大力支持全球报关服务系统建设,实现多国电子口岸之间跨境贸易数据的连通,打造国际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大力培育AEO认证企业,升级出台6大类25条认证企业便利化措施,为认证企业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实验室检测随到随检等优先措施。

  二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创新资源向生物医药、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智能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聚集。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岛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4家省实验室加快建设。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启动建设。落户建设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等 11 家高水平研究院。积极争取工信部等国家优质资源及创新成果在广州布局和落地转化。

  三是以市场主体为根本,夯实实体经济基本盘。全方位服务支持一批“链主”型、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做大做强,全市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达112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队,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节点控制力的“小巨人”企业,推动1326家“两高四新”中小企业入库,累计培育21家国家级和24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203家,创历史新高。

  四是以重点项目为带动,厚积发展后劲。全面梳理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清单,推动乐金OLED、超视堺、维信诺、华星光电T8T9项目、广汽丰田五线、小鹏汽车智造基地、恒大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总投资额超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洽谈落地、投产达产。实施产业招商导流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创新办好国际投资年会和重点城市招商推介活动,建立健全会展招商机制,举办“广州塔对话会”等会展招商品牌活动。

  五是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推动集群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支持重点行业建设5G专网,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和5G工厂。以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为牵引,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聚焦服装、皮具、珠宝、化妆品和食品饮料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六是以公共平台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实施产业集群生态构建行动,组建一批产业集群促进机构,支持集群成员开展各类合作实现抱团发展。举办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大会、5G创新应用大会、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等大型活动,打造高端行业交流平台、高效产业招商平台、高质产学研合作平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新旧动能转换待提速。一是传统支柱产业增长乏力。近年来受区域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汽车、电子、石化等重点产业增长放缓,增速由2018年的8.5%逐步回落至2020年的3.7%。二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尚待培育。三是都市消费工业特色突出,但规模及品牌突破面临瓶颈,整体发展稳中趋缓,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41亿元,同比下降1.7%,主要产品位于价值链中低端,驰名品牌相对缺乏。

  (二)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突出,但产业链联动效应相对薄弱。目前,全市在汽车、电子、石化、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规模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但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三)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支撑作用有待发挥。一是产业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71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5%,远低于深圳(66.1%)。二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转化待加速,“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2019年,我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2107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273.4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60.6%、378.7%,但仍低于上海(36324项,1522.2亿)。同时,人才等要素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需完善政策供给,以吸引、培育并留住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抓紧落实《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政策规划,加强与国家和省对接、与各区联动、与部门协同、与企业沟通,对上争取支持政策,对下制定惠企政策,集中资源要素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在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5G、4K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保持和发展好完整产业体系,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努力提升广州现代产业体系韧性,为打造我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支撑和坚强保障。

  感谢您对我市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5月21日

  (联系人:刘凯;联系电话:8312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