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的建议》(第20222419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并与您在6月8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经验总结与培育路径研究
(一)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现状特点
近年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分布领域相对集中、市场化成都相对较高、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的特点。一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市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其中重点“小巨人”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0家,较2019年的5家国家级、44家省级数量有大幅上升。我市也已于2018年开展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目前共认定了1859家企业,全市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将持续涌现。二是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发展链条和产业关联度高度契合我市产业链发展特征,对我市21条产业链集群建设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三是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市拥有“专精特新”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上市企业42家,占全市111家上市民营企业的近40%。不少企业专注细分领域长达10年以上,主导产品市场认可度高。比如,禾信仪器已成为质谱仪器龙头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四是品牌影响力较强。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先河,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市场领先企业;广东法拉达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是中国专业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汽车散热器制造商,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亚太地区、非洲、大洋洲、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摸查情况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联合市委政研室委托第三方机构摸查了我市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困难诉求。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生产经营稳。营收增长较快,2022年一季度,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环境和疫情的持续影响,“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和主营收入逆势快速增长,营业收入比去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0.12%,主营收入比去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0.11%,均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7.8%和今年1-2月8.1%增速。纳税贡献较高,在近年国家对制造业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净纳税额仍呈现良好增长态势,2021年“小巨人”企业户均纳税额逾1300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20%,其中约4成企业净纳税额超1000万元。
二是创新能力强。2021年和2020年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平均为8.61%和8.49%,远高于全国“小巨人”企业2020年6.4%的平均水平。“小巨人”企业户均拥有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27件、外观设计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6件。拥有企业自建技术研究院或技术研发部门78个,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8个,其中省级以上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三是专业化程度高。2022年一季度和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7.92%和99.01%。三分之一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40%,近2年“小巨人”企业获得境外国家或地区认证数量91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数量76个,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项目数量757个。
四是发展动能足。85%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制造业,涉及高分子材料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绿色环保、机械装备、舞台灯光、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扎根四基领域,近半数“小巨人”企业属于工业“四基”领域,其中,属于产业技术基础领域9家,关键基础材料领域12家,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领域5家,先进基础工艺领域4家。解决卡脖子问题,3家企业填补国际空白,18家企业填补国内空白,28家企业在细分行业关键领域补短板。
二、关于构建“专精特新”企业监测分析服务平台
一是精准筛查,建立“专精特新”潜力企业库。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自主开发推出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自测程序,企业通过自测程序可以快速自测是否达标和不达标具体项目。自测程序一方面方便申报企业快速查缺补漏,另一方面有助于市区两级工信部门在正式申报开始前精准筛查潜力企业,建立后备名单,重点关注、培育。此外,在自测程序和前期摸查基础上,按照计划新增小巨人数量与后备企业数量约1:3比例建立“发现小巨人”潜力企业库(目前库内企业数量约200家),做好精准指导和服务。
二是推动企业优惠政策扎实落地。采用大数据方法建立申报潜在企业数据库,去年工信、科技部门市区两级区联动举办各类政策宣贯活动超近300场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率从2017年的58.46%逐年提高至2021年的85.23%。市科技与税务部门签订协同共治合作协议,推动形成跨部门协同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全面释放税收政策红利,2020年度全市近1.6万家企业享受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减免税收约1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减税约100亿元。2021年全市解决38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用地需求,全市全年累计向高新技术企业供地超过60万平方米。
三是开展三个一批企业入库培育工作。为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持续提升我市工业投资强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提质增效一批“两高四新”企业,推动培育一批“小升规”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先后发布5批次征集“三个一批”企业,目前,我市“三个一批”企业库在库制造业骨干企业335家,两高四新企业1859家,小升规培育企业2300家。
三、关于逐步优化扶持政策与举措
(一)高规格出台扶持办法
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及发展,为引导广州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4月1日,市政府16届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八大行动”和“七大措施”,推动广州培育更多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工作目标上“巧育苗”,专注于提升企业数量和质量,推动实施“5125”工程,即到2024年,累计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在重点任务上“强滴灌”,立足于提供具体方向、鼓励加大研发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自主攻克“卡脖子”难点,开展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八大行动,持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在培育措施上“精施肥”,瞄准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和个性诉求,在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技术改造、用地用房、交通出行等七个领域给予支持。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完善培育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行动,进一步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优做强。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园区建设、技术改造等七个领域举措,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20 万元,通过“按比例补助”企业上市、技术改造以及数字化转型费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三是落实惠企政策。在2021年投入43.43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9.2亿元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发展之外,每年安排3亿元左右的资金,三年约9亿元,积极推动奖励、补助、用地保障、优化措施“四到位”,实行一次性奖励资金“免申即享”,优先保障用地、出行需求,购买专业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幸福感。
(二)落实金融强本固基举措
一是引导银行保险业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初,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62%。保险业总资产5492.52亿元,2021年实现保费收入1463.36亿元,占全省保费收入26.23%,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636.20万亿元,占全省的34.47%;保险资金在穗投资规模达6493.68亿元,占险资入粤规模的42%。
二是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实施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督导合作银行在风险补偿机制下最大限度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投放。截至今年初,22家合作银行实际投放超过24.5万笔、584.1亿元,共惠及企业8.85万余户。指导转贷中心在同行转贷基础上推出跨行转贷服务,2021年共完成991笔转贷业务,向小微企业提供26.6亿元转贷资金周转服务,降低企业约85%的转贷融资成本。支持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担保费率较去年同期水平下调1个百分点,全面取消再担保收费,受惠企业达到222家。
三是加快构建多渠道共享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为了让小微企业了解最新的扶持政策和银行普惠金融产品,获取相应的金融信息,判断适合自身特点的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从而更好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资金问题,2021年我市继续推进“粤信融”“中小融”“信易贷”等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信用联合奖惩系统,推进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中征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等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帮助企业有效对接融资信息需求。截至今年初,“粤信融”平台广州地区注册中小微企业约22.87万家,上线262款信贷产品,累计撮合融资13.47万笔,放款金额368.02亿元。截至12月下旬,“中小融”平台广州地区共38家银行机构上线74款产品,累计为19家中小微企业放款1.73亿元。“信易贷”平台上线金融产品373个,累计放款金额3275.31亿元。
四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全面推进企业上市“领头羊”行动计划,稳固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动更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截至今年2月,我市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225家,总市值约3.5万亿,累计募资超5400亿,其中2020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2021年新增23家(含北京证券交易所4家);现有新三板挂牌公司共235家,其中创新层48家,基础层187家,累计有260家企业发行融资213.34亿元。
(三)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
一是人才政策更加积极、精准。制定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贯彻落实意见、“湾区人才”服务九条措施等,引进人才入户6.47万人,累计发放人才绿卡10834张,在穗留学归国人员8.69万人;全年新增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10.19万人。二是人才聚集平台发展更加优质。我市201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我市“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团队”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累计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分站)99个,设立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中新广州知识城)示范中心。
(四)继续加大企业用地供应
印发《广州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工业用地因扩大生产、增加产能等原因,经批准可以在原用地范围内提高土地开发强度,企业可通过适当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规划指标的方式解决工业项目的建设需求。鼓励用地单位在符合城乡国土空间规划、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土地整理、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2022年年度建设用地拟供应商服用地389公顷,工矿仓储用地656公顷,大力保障中小企业用地需求,做强城市竞争力和承载力。
四、关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大手拉小手机会
(一)结合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
一是印发了《广州市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链主企业”培育升级行动,孵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单打冠军潜力的创新型中小型企业;印发了《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加快发展广州优势企业,打造2-3家专业特点突出的综合能源核心装备生产供应企业;正在研究编制《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强化“链主”企业产业引领,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搭建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2021年以来指导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做好广州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受理端和纠纷化解平台搭建工作。指导2家(全省共9家)纳入广东省第一批以“监管沙盒”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企业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工作,截至目前,2家公司均已上线系统平台,累计服务约60家中小微企业,融资金额累计超过4亿元。同时发动辖区优质企业积极申报广东省第二批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截至目前,已收集到13家意向企业的申报材料,申报企业涵盖石化能源、酒店用品、日化、跨境电商等多领域产业链。
三是建立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21条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纾难解困”“链金合作”清单。印发实施《市领导对口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工作方案》,推动市领导与100家“四上”重点企业、100个重点项目建立对口联系服务机制,各涉企部门和区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机制,协调解决企业(项目)诉求。组织举办“会展行业”“智能装备”专题恳谈会,为企业解决35项诉求。
(二)抓龙头聚焦行业短板
一是支持19家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企业研究院,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补短板、锻长板”,推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中海达研究院研发的“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协作服务网经科技部推荐,已列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进建设的14个合作项目之一。二是抓问题实现关键突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先支持硬科技企业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开展技术攻关。2022年,除健康医疗和脑科学领域外,支持的20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15个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海格通信助力广州港成为全球首个北斗高精度定位智慧港,高云半导体成功量产国内首款通过车规认证的国产FPGA芯片,逐步实现国产芯片替代。
(三)继续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建设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黄埔区安排好中央财政扶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建设项目资金,按进度要求下达专项资金,并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及项目验收工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积极推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推动建设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旨在为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服务。
(四)推动国企联合攻关
鼓励支持市属国企携手开展科研攻关。发挥创新联盟及产业联盟作用,组建市属国企跨领域研究机构,推动协同融合创新。围绕产业链,强化原始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及广州发展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加大模式创新。指导无线电推动建设“国企云”平台,打造国资大数据中心载体,培育广州数据产业市场。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正式印发,我局将会同各单位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发挥我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实施数字化转型,统筹财政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从认定奖励、用地、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相关企业支持力度,力争到2024年,在全市范围内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
(二)做好暖企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服务举措,强化沟通交流,积极靠前帮办,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协调解决力度,及时向企业宣贯国家、省和我市的惠企政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我市工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探索组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聚集一批优质的金融、法律、检测等服务机构,积极服务我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与各类服务机构合作推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涉企政策精准推送服务,加大政策宣贯力度,帮助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堵点难点,不断推动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
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6月17日
(联系人:张良,联系电话:831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