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静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培育和遴选工作力度的提案》(第2014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黄埔区政府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并与您在6月8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把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我市提升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抓手事项
(一)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现状特点
近年来,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分布领域相对集中、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的特点。一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目前我市共有制造业单项冠军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8家(其中重点“小巨人”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0家,较2019年的5家国家级、44家省级数量有大幅上升。我市也已于2018年开展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目前共认定了1859家企业,全市科技型、创新型、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将持续涌现。二是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发展链条和产业关联度高度契合我市产业链发展特征,对我市21条产业链集群建设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三是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市拥有“专精特新”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上市企业42家,占全市111家上市民营企业的近40%。不少企业专注细分领域长达10年以上,主导产品市场认可度高。比如,禾信仪器已成为质谱仪器龙头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四是品牌影响力较强。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先河,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市场领先企业;广东法拉达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是中国专业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汽车散热器制造商,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欧洲、亚太地区、非洲、大洋洲、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摸查情况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摸查了我市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困难诉求。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生产经营稳。营收增长较快,2022年一季度,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环境和疫情的持续影响,“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和主营收入逆势快速增长,营业收入比去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0.12%,主营收入比去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0.11%,均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7.8%和今年1-2月8.1%增速。纳税贡献较高,在近年国家对制造业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净纳税额仍呈现良好增长态势,2021年“小巨人”企业户均纳税额逾1300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20%,其中约4成企业净纳税额超1000万元。
二是创新能力强。2021年和2020年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平均为8.61%和8.49%,远高于全国“小巨人”企业2020年6.4%的平均水平。“小巨人”企业户均拥有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27件、外观设计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6件。拥有企业自建技术研究院或技术研发部门78个,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8个,其中省级以上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三是专业化程度高。2022年一季度和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7.92%和99.01%。三分之一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40%,近2年“小巨人”企业获得境外国家或地区认证数量91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数量76个,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项目数量757个。
四是发展动能足。85%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制造业,涉及高分子材料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绿色环保、机械装备、舞台灯光、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扎根四基领域,近半数“小巨人”企业属于工业“四基”领域,其中,属于产业技术基础领域9家,关键基础材料领域12家,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领域5家,先进基础工艺领域4家。解决卡脖子问题,3家企业填补国际空白,18家企业填补国内空白,28家企业在细分行业关键领域补短板。
(三)高规格出台扶持办法
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及发展,为引导广州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4月1日,市政府16届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八大行动”和“七大措施”,推动广州培育更多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工作目标上“巧育苗”,专注于提升企业数量和质量,推动实施“5125”工程,即到2024年,累计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在重点任务上“强滴灌”,立足于提供具体方向、鼓励加大研发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自主攻克“卡脖子”难点,开展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八大行动,持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在培育措施上“精施肥”,瞄准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和个性诉求,在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技术改造、用地用房、交通出行等七个领域给予支持。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完善培育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行动,进一步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优做强。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园区建设、技术改造等七个领域举措,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20 万元,通过“按比例补助”企业上市、技术改造以及数字化转型费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三是落实惠企政策。在2021年投入43.43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9.2亿元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发展之外,每年安排3亿元左右的资金,三年约9亿元,积极推动奖励、补助、用地保障、优化措施“四到位”,实行一次性奖励资金“免申即享”,优先保障用地、出行需求,购买专业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幸福感。
二、关于对我市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状况开展专项梳理事项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规律,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我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
一是科技企业规模大,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12511家,占全省入库数36.11%,四年累计入库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总数从2015年的1919家增长到2021年约1.2万家,位居全国第四。
二是科技企业结构优,2020年营收亿级、十亿级、百亿级高企分别达到1723家、256家和20家,较上年增长10%、13%和18%。全市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全部是高新技术企业,39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97.5%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7家,占全市上市企业比例提高至43.28%;2021年19家IPO企业中13家是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科技企业能力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榜单,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广州创新独角兽企业达到16家,同比增加3家。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726件,同比增长21%,占全市36.2%。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10%,比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5.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0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一是推动企业优惠政策扎实落地。采用大数据方法建立申报潜在企业数据库,去年市区两级区联动举办各类政策宣贯活动超过130场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率从2017年的58.46%逐年提高至2021年的85.23%。市科技与税务部门签订协同共治合作协议,推动形成跨部门协同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全面释放税收政策红利,2020年度全市近1.6万家企业享受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减免税收约1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减税约100亿元。2021年市科技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解决38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用地需求,全市全年累计向高新技术企业供地超过60万平方米。通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服务,进一步增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吸引力与影响力。
二是促进本土科技企业自立自强。支持19家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企业研究院,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补短板、锻长板”,推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中海达研究院研发的“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协作服务网经科技部推荐,已列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推进建设的14个合作项目之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先支持硬科技企业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开展技术攻关。2022年,除健康医疗和脑科学领域外,支持的20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15个由科技企业牵头承担。海格通信助力广州港成为全球首个北斗高精度定位智慧港,高云半导体成功量产国内首款通过车规认证的国产FPGA芯片,逐步实现国产芯片替代。举办2021年海交会提供超过6800个优质科研岗位,帮助科技企业引进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联合广东省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举办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活动21场,发布成果超过1000项,对接成功80余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2413亿元,居全国第三。南方测绘、博冠光电、成至智能机器等一大批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
三是科技金融帮助企业展翅高飞。推动科技金融“创”“投”“贷”“融”联动发展,为优质科技企业制氧输血。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与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题深度融合,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根据大赛结果,直接决定拟立项支持项目。2021年广州赛区共有2667家企业参赛,连续7年占广东省赛区报名数的50%以上。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帮助超过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超过500亿元,大力缓解中小科技企业的问题。中望龙腾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小鹏汽车等高新技术企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亿航智能、燃石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
三、关于多部门合作重新检讨我市“专精特新”申报机制事项
(一)我市现有申报机制及做法
目前,我市已逐步形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级梯度培育体系。三级梯度申报各有侧重,不采用逐级申报制度,现阶段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广泛发动,不留申报死角。市区联动共同做好宣传发动,整理国家、省、市三级专精特新企业梯度申报条件对照表,继续在各区组织政策宣讲会。去年11月以来,已在番禺、黄埔、花都、天河等区组织10场约780家目标企业参加的政策宣讲会。深挖重点产业。联合有关行业协会、重点产业链链主机构等做好企业申报动员工作,争取重点产业链的优质企业应报尽报、一个不漏。做好集聚区申报企业发动。针对中小微企业集聚性的特点,通过覆盖全市11区的159家中小企业服务站、服务机构、行业商协会等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巡回课堂专精特新专题宣贯。通过抖音、今日头条、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省、市级媒体进行政策宣传报道,扩大专精特新政策知悉度和影响力。
二是精准筛查,建立潜力企业库。开发推广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自测程序,企业通过自测程序可以快速自测是否达标和不达标具体项目。自测程序一方面方便申报企业快速查缺补漏,另一方面有助于市区两级工信部门在正式申报开始前精准筛查潜力企业,建立后备名单,提高申报成功率。此外,在自测程序和前期摸查基础上,按照计划新增小巨人数量与后备企业数量约1:3比例建立“发现小巨人”潜力企业库(目前库内企业数量约200家),做好精准申报指导和服务。
三是点对点辅导,提升申报质量。邀请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项目评审有关负责人连线我市重点园区和申报企业,举办“线上申报动员会”等,对点指导企业如何准确理解政策、提升申报技巧和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在重点区组织小规模“申报辅导会”,邀请省专精特新评审组专家现场“点对点”为企业提点政策要点和申报注意事项,进一步解决企业不会做材料、材料质量不高的问题。建立“专精特新万企行”服务机制和服务台账,为每家企业配备服务专员,通过服务专员为省级专精特新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好跟踪服务。
四是压实各区指标。向各区分解任务指标。根据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总体目标,结合我市各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在征求各区意见基础上,就2022年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目标数提出分解意见,并分解到各区,压实各区责任,保障全市新增目标顺利完成。
(二)下一步申报工作优化要点
一是探索申报工作前置。由市工信部门牵头梳理国家、省、市三级“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条件及要求,并将相关内容通报市统计部门,由市统计部门根据相关条件及要求牵头梳理建立我市各相关经济指标等达标企业名录,进行动态调整,定期与工信部门沟通,提高相关申报工作的精准度与颗粒度。
二是探索市、区工信部门统筹统计、财政等部门成立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工作专班,按照“市级专精特新”“省级专精特新”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进行梯度培育。市工信部门根据统计部门提供名录,重点发动及辅导相应企业参与项目申报,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参加新品发布会,同步向全国推广,市财政部门做好相关资金配套安排。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正式印发,我局将会同各单位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发挥我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实施数字化转型,统筹财政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从认定奖励、用地、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相关企业支持力度,力争到2024年,在全市范围内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
(二)做好暖企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服务举措,强化沟通交流,积极靠前帮办,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协调解决力度,及时向企业宣贯国家、省和我市的惠企政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我市工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探索组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聚集一批优质的金融、法律、检测等服务机构,积极服务我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与各类服务机构合作推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涉企政策精准推送服务,加大政策宣贯力度,帮助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堵点难点,不断推动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
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6月17日
(联系人:张良,联系电话:831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