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制造”向“智造”转化,应用机器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222212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于5月24日与您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经综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学技术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业链逐步完善,辐射溢出效应明显
目前,广州拥有智能装备产业企业3000余家,2021年产值超1600亿元。广州在产业链条上优势主要在前端产品设备与关键零部件制造与后端产品检测与研发应用服务环节,集聚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智能装备行业领先企业和相关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部分企业和机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二)龙头企业涌现,装备智能化水平领先
广州市智能装备产业在数控机床及关键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检验检测以及注塑机械、包装机械等细分领域,拥有一批装备智能化水平领先的单打冠军和行业领先企业。
在系统集成领域,依托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需求,培育了包括明珞、瑞松、松兴等一批在焊接、装配、喷涂等汽车制造各环节具有突出技术优势的系统集成企业以及达意隆、电器院等行业经验丰富的集成企业。工业机器人本体方面,拥有广数控、巨轮、新松等行业领先企业,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和包装、塑料成形等产业。在塑料成形、包装印刷、家具等装备领域,培育出博创智能、达意隆、弘亚数控、联柔等代表性企业。
(三)公共检验检测能力领先,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有序推进
检验检测方面,广州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拥有国家质检中心、CNAS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等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工信部电子五所(广州赛宝)、国机智能、中国电器院、广电测量、广州机研院、广州工研院(一院四所)、杰赛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综合检验检测能力与技术支撑能力位居华南第一。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广东省科学院、广州机研院、广州工研院(一院四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以及电子五所可靠性设计平台、国家无人机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
二、建议答复
您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非常切合实际,我局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目前相关政策和广州情况,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加强和推动开展有关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发展
2021年6月,我市出台了《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全市重点领域打造形成21条现代产业链,其中现代高端装备产业链含机器人、无人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将按照项目化、工程化、体系化、清单化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一链一策”“一群一策”,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链群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链群倾斜、工作力量向产业链群加强。根据意见,印发实施《广州市现代高端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高端装备产业链图谱、重点园区地图等,形成“九个一”工作机制;同时,研究制定《广州市促进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链群发展,系统推进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
(二)推动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聚焦关键零部件及整机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了一批以市场化运作为特点的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明珞牵头组建省级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创新中心、哈工大国家焊接实验室(与瑞松科技共建)正式落户广州,并开展正式运营。
二是落实省“双十”产业集群中智能机器人集群等具体建设任务,结合广州市“链长制”推动链群发展,统筹兼顾关键基础零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系统集成应用、检验检测等智能装备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培育与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广州、深圳、佛山及东莞市智能装备产业各自的基础优势以及大湾区产业互补优势,建立了健全跨市产业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间合作协议,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集群企业协同发展,力争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三是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鼓励接受智能制造评测,鼓励有技术实力的检验检测企业参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如鼓励介入智能制造软件测评工作),鼓励和引导智能制造企业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组织开展国家、行业等各类标准制修订工作。将继续培养和提升企业标准化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等各类标准,帮助企业加强与国家级标准化组织的对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基础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标准、应用机器人产品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
(三)整体提升市属院校智能智造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
一是积极进行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培养。目前市属多所高校,如广州大学、广州航海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有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如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等开设有智能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电气技术等专业。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州大学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1年7月13日举办“大湾区AI与智能制造”学术会议,汇聚全国各地从事AI与智能制造的专家、产学研成果突出的高校教授、香港澳门的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广州市如何发展智能制造、高校如何助力广州智能制造等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广州数控、明珞装备、竞冠电子等近十家广州地区制造类骨干企业,结合广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与光宝智能汽车(广州)有限公司多次开展课岗融合交流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工匠教学、岗位锻炼、师徒传授等多形式,构建以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学生与学徒双身份、教师与师傅双教学、学校与企业双评价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校企育人无缝衔接。
三是建设科研平台和开展自主创新。市属高校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积极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市属高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08个,省厅级科研平台65个,市级科研平台50个,校级科研平台113个。
四是解决相关专业人才子女入学难题。已将“按规定引进的博士、博士后、外国专家的适龄子女”“来穗工作的留学人员的适龄子女”“高层次人才子女(含海外)”“广州市人才绿卡持有人随迁子女”“优粤卡持有人未成年子女”“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等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性照顾学生范围,享受户籍适龄儿童同等入学待遇。各类符合条件的人才可对照相关要求,为其子女提出入学申请,其中,“高层次人才子女(含海外)”还可享受加10分投档录取的待遇。
(四)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全面提升应用水平
我市已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面向建筑、农业、矿山、医疗器械领域征集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优秀系统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推广案例、第六批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工业机器人大赛等各类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有关项目,从项目入手推动企业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博创、广汽、白云电器三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诚如您所言,目前的智能制造应用实践大多以点状探索和增量式创新为主,应用的深度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创新推广方式,探索采用“平台+企业”、“企业帮企业”的方式,形成一批可规模化复制推广场景并加强政策支持。
(五)强化市级层面的招商统筹工作
2021年,市政府制定并出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招商统筹工作方案》《广州市产业招商导流计划》《广州市目标投资者滴灌计划》《广州市重大产业项目3+X招商服务工作方案》《广州市重要会展活动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区、企业等多方联动的招商工作机制,定向滴灌和服务重点项目及投资者,提升招商精准度和成功率。
目前按照全市出台的相关文件,各部门、各区正落实目标投资者滴灌计划、产业招商导流、重大产业项目3+X服务方案等文件内容,定期推送扶持政策、招商载体等信息,邀请企业高层参加我市重点活动;为重大产业项目设立3+X服务专班,提供全流程专属服务,协助企业跑完项目落地“最后一百米”。
(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2021年,出台《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创新提出“三中心、一标杆、一高地”发展定位,为广州金融“十四五”谋篇布局,将“建设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核心区”作为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重点项目和工作,落实系列强基固本举措,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力推动金融业态与智能装备技术深度融合,打好“组合拳”,先后设立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数字金融创新监管和应用场景实验室、金融分布式数据库协同创新实验室、中大湾谷风险管理技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智能制造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积极予以研究采纳。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6月8日
(联系人:赵星亮、朱蔓莉,联系电话:8312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