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68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中小企业处 时间:2022-07-28 字体: [大] [中] [小]

景广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打造专精特新发展高地的提案》(第206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黄埔区政府、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湾区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并与您7月22日进行电话沟通,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重点出击,扶持专精特新龙头企业事项

  (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摸查情况

  根据您的建议,我们摸查了我市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困难诉求。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生产经营稳。营收增长较快,2022年一季度,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环境和疫情的持续影响,“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和主营收入逆势快速增长,营业收入比去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0.12%,主营收入比去年一季度平均增长20.11%,均远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7.8%和今年1-2月8.1%增速。纳税贡献较高,在近年国家对制造业减税降费的大背景下,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净纳税额仍呈现良好增长态势,2021年“小巨人”企业户均纳税额逾1300万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20%,其中约4成企业净纳税额超1000万元。

  二是创新能力强。2021年和2020年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平均为8.61%和8.49%,远高于全国“小巨人”企业2020年6.4%的平均水平。“小巨人”企业户均拥有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27件、外观设计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6件。拥有企业自建技术研究院或技术研发部门78个,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8个,其中省级以上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三是专业化程度高。2022年一季度和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7.92%和99.01%。三分之一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40%,近2年“小巨人”企业获得境外国家或地区认证数量91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数量76个,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项目数量757个。

  四是发展动能足。85%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制造业,涉及高分子材料与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绿色环保、机械装备、舞台灯光、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扎根四基领域,近半数“小巨人”企业属于工业“四基”领域,其中,属于产业技术基础领域9家,关键基础材料领域12家,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领域5家,先进基础工艺领域4家。解决卡脖子问题,3家企业填补国际空白,18家企业填补国内空白,28家企业在细分行业关键领域补短板。

  (二)结合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

  一是印发了《广州市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链主企业”培育升级行动,孵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单打冠军潜力的创新型中小型企业;印发了《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加快发展广州优势企业,打造2-3家专业特点突出的综合能源核心装备生产供应企业;正在研究编制《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强化“链主”企业产业引领,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和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搭建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2021年以来指导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做好广州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受理端和纠纷化解平台搭建工作。指导2家(全省共9家)纳入广东省第一批以“监管沙盒”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企业积极稳妥开展试点工作,截至目前,2家公司均已上线系统平台,累计服务约60家中小微企业,融资金额累计超过4亿元。同时发动辖区优质企业积极申报广东省第二批供应链金融创新试点。截至目前,已收集到13家意向企业的申报材料,申报企业涵盖石化能源、酒店用品、日化、跨境电商等多领域产业链。

  三是建立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21条产业链实施“一链一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纾难解困”“链金合作”清单。印发实施《市领导对口联系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工作方案》,推动市领导与100家“四上”重点企业、100个重点项目建立对口联系服务机制,各涉企部门和区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机制,协调解决企业(项目)诉求。组织举办“会展行业”“智能装备”专题恳谈会,为企业解决35项诉求。

  二、关于集聚发展,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区事项

  一是推进实施低效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为加快低效、低端、低质产业的退出和高效、高端、高质产业的引入,我市出台《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行动方案(2018-2020年)》(穗工信〔2018〕5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穗工信规字〔2021〕5号),2018年以来先后组织遴选确定90个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项目,给予试点园区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积极支持试点园区改造和环境提升,明确提质增效试点园区的规划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的审批参照产业区块流程执行。目前全市有33个试点项目获得了广州市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扶持,累计达27341万元,撬动数倍的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提升,对全市产业园区建设起到了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是着力构建工业用地政策支撑体系。全市一盘棋,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为“专精特新”企业等产业用地用房管理和产业生态培育构建层级丰富、协同性强、覆盖面广的政策体系,密集出台《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广州市新型产业用地准入退出实施指引》《广州市工业用地产业监管工作指引》《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等产业发展与用地保障紧密耦合的一系列政策,着力推动土地精细化管理和工业用地、用房集聚集约发展,为产业链“强链” “延链”“补链”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打响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攻坚战。统筹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把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纳入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成立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区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实施“关停淘汰一批、功能转变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三条路径,市区各负其责、协同作战。摸清全市村级工业园底数,构建完善数据库。针对痛点难点,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制定《广州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实施意见》等突破性政策文件,提请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印发了《关于支持广州深化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坚持村级工业园改造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与新兴产业导入相结合、科技创新培育相结合,举办系列活动,强化产业带动、改革创新和氛围营造,全力促进村级工业园产业升级和品质提升。紧抓项目试点推进示范带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探索形成五种村级工业园改造模式,重点打造了天河棠下智汇PARK、海珠同创汇等示范项目。会同市国资委支持和组织市属国企参与盘活村级工业园,为小微工业企业提供优惠标准厂房及相关融资等综合配套服务。

  四是鼓励支持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贯彻落实省《关于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及有关通知要求,组织各区积极申报省特色产业园。2021年,我市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推荐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超高清视频显示)等6个园区申报省首批特色产业园,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花都经济开发区(汽车)、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数字创意)3个园区入围省特色产业园。按照市“链长制”工作关于培育建设一批优质产业载体部署要求,并学习借鉴上海等城市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经验,以我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征集遴选第一批市特色产业园区10个,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促进园区招商引资,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三、关于精准支持,设计打包式政策服务体系事项

  (一)高规格出台扶持办法

  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及发展,为引导广州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4月1日,市政府16届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八大行动”和“七大措施”,推动广州培育更多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在工作目标上“巧育苗”,专注于提升企业数量和质量,推动实施“5125”工程,即到2024年,累计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在重点任务上“强滴灌”,立足于提供具体方向、鼓励加大研发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自主攻克“卡脖子”难点,开展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八大行动,持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在培育措施上“精施肥”,瞄准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和个性诉求,在资金支持、园区建设、技术改造、用地用房、交通出行等七个领域给予支持。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完善培育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行动,进一步开放技术、市场、标准、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优做强。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园区建设、技术改造等七个领域举措,对新认定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 100 万元、20 万元,通过“按比例补助”企业上市、技术改造以及数字化转型费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三是落实惠企政策。在2021年投入43.43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9.2亿元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的发展之外,每年安排3亿元左右的资金,三年约9亿元,积极推动奖励、补助、用地保障、优化措施“四到位”,实行一次性奖励资金“免申即享”,优先保障用地、出行需求,购买专业服务为企业“把脉问诊”,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幸福感。

  (二)落实金融强本固基举措

  一是引导银行保险业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初,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62%。保险业总资产5492.52亿元,2021年实现保费收入1463.36亿元,占全省保费收入26.23%,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636.20万亿元,占全省的34.47%;保险资金在穗投资规模达6493.68亿元,占险资入粤规模的42%。

  二是做细做实上市挂牌培育工作,拓展服务广度深度。充分发挥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各产业部门、各区做实做细企业培育工作,构建符合上市规律的培育机制,建立“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拟上市企业梯队,目前已有近200家拟上市挂牌企业纳入广州市拟上市挂牌企业库进行动态管理,并根据企业状态、上市进度有针对性地指导支持企业完善上市条件。吸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三大全国性资本市场平台在我市设立在地服务机构(基地),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构成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体系,聚集更多优秀的券商、创投机构、中介机构落地广州,通过一起开展走访调研、培训交流、政策研究、走进交易所等丰富的活动,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上市挂牌服务。

  三是紧抓北交所设立机遇,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对接资本市场。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揭牌开市。北交所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制度安排,尤其是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路径。我局牢牢把握北交所设立的历史机遇,积极组织北交所专题宣讲培训、2021广州“领头羊”拟上市企业评选颁奖活动暨“羊城资本荟”论坛等活动,召开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新三板挂牌工作座谈会,为我市政府职能部门、拟上市挂牌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与平台,进一步深化各方对新三板改革、北交所设立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中小企业更加精准地规划北交所上市路径。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233家,总市值约3万亿,累计募资超5500亿,其中北交所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32家,其中创新层61家,基础层171家。

  (三)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

  一是人才政策更加积极、精准。制定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贯彻落实意见、“湾区人才”服务九条措施等,引进人才入户6.47万人,累计发放人才绿卡10834张,在穗留学归国人员8.69万人;全年新增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10.19万人。二是人才聚集平台发展更加优质。我市201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我市“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团队”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累计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分站)99个,设立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中新广州知识城)示范中心。

  (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效能

  截至今年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先后合计财政出资19.89亿元搭建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和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投资项目240个,累计投资额88.65亿元,累计投资广州项目121个,投资金额55.43亿元,基金财政资金总体放大4.23倍。发展基金子基金项目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都市消费等产业领域。在已投资的104个项目中,有56个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项目,项目占比约54%,其中有20个广州项目,合计投资金额14.105亿元,覆盖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自动驾驶、互联网与电商、软件及信创、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小基金则重点投资我市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项目,在已投资的143个项目中,有36个为生物医药领域项目,包括医疗器械、医疗人工智能、新药研发、体外诊断等领域的项目,合计投资金额6.12亿元,大力推动了我市在战略支持产业中的优质项目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影响力,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正式印发,我局将会同各单位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发挥我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实施数字化转型,统筹财政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从认定奖励、用地、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相关企业支持力度,力争到2024年,在全市范围内培育5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

  (二)做好暖企服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服务举措,强化沟通交流,积极靠前帮办,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和项目的协调解决力度,及时向企业宣贯国家、省和我市的惠企政策,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我市工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探索组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聚集一批优质的金融、法律、检测等服务机构,积极服务我市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与各类服务机构合作推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产品,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涉企政策精准推送服务,加大政策宣贯力度,帮助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堵点难点,不断推动中小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

  感谢您对我市工信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26日   

  (联系人:张良,联系电话:831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