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029号建议的答复

信息来源:综合与政策法规处 时间:2023-05-06 字体: [大] [中] [小]

郭晓欣(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32029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并与您在4月7日进行了交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推进实施“链长制”,坚定不移做强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都市消费工业等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业,先后获得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以及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出台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工业综合实力、配套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智能网联汽车、数产融合、绿色发展等多项工作领跑全国。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2022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3468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6947亿,同比增长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4.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工业投资1240亿元,同比增长12.6%,总量创历史新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12.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400亿元左右(工信部口径),同比增长10%;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过6800家;工业税收(含海关代征)占全市比重达48%。主要做法成效如下:

  (一)以政策规划为引领,狠抓大产业集群发展。近年来,先后密集出台《广州市协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政策,建立实施“14位市领导(链长)+118个链主企业+47个市直部门+11个区”多层次协同推进的“链长制”,推动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覆盖一二三产)高质量发展。整合设立20亿元规模的广州市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强化融资支持。出台《广州市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条路径协同共进,大力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加强创新引领、产业牵引、技术攻关、载体提质、金融催化、人才支撑。面向产业重大需求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政策性基金引导作用,以“子基金+直投”模式累计投资产业项目149个。开展政银对接,给予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融资额度2200亿元。

  (二)以“保供稳链”为重心,狠抓大项目建设。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市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专班,首创“前方+后方”联合作战模式,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涉沪苏疫情诉求316项,合计挽回产值超200亿元。加快项目招引落地。梳理补链强链招商清单,组织开展上门招商,招引九识半导体、采埃孚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签约汽车零部件厂商近地化项目106个,推动增芯、广石化绿色技改、因湃电池、粤芯三期、融捷锂电池等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形成实物投资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聚华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等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工信部7所部属高校等科技创新资源在穗转化。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提高优势产业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主化能力。

  (三)以市场主体为中心,狠抓大企业培育。开展“服务企业提升年”行动。成立20个专责服务组,每月对口联系服务300家重点企业,下沉生产一线“摸实情、问需求、解难题”,累计协调推进企业诉求1043项。创新开展处级干部上门驻企,牵线搭桥助企“业务开拓”,高效协调打通“堵点卡点”。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出企业自测应用程序,成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会。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85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出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1条,优化市领导挂点联系民企等制度,举办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恳谈会,面对面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以“四化赋能”为引擎,狠抓大平台建设。出台《广州市培育“四化”赋能平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按照“平台受益、企业受用”原则,聚力培育一批“四化”平台赋能产业、服务企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7.64万座,数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5G用户超1400万户,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广州港南沙四期5G智慧码头项目投入运行。建成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五大传统特色产业集群“1+2+N”数字化转型平台,规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率超44%。推动“穗碳计算器”在绿色金融等领域推广应用,超500家企业试点开通碳账户。积极搭建招商大平台,进一步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发挥市、区,产业部门三方优势,做好招商工作。继续高水平筹办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高质量推介我市投资营商环境,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实现广州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历史性突破。

  (五)以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契机,狠抓大环境建设。出台实施《广州市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构建“1+2+2”落实体系(1个实施方案、2个清单和2个专项举措),创新推出299项改革举措,以“激发活力”为主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实施营商环境5.0改革,着力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策源地”和“试验田”。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我市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连续2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位居前列,全部18个指标均获评全国标杆;在2022年全国工商联开展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广州营商环境满意度总得分位列全国第三,排名省内第一;在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广州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连续3年排名第一档;在财政部联合世界银行举办的优化营商环境国际经验交流会上,广州“电子政务”“纳税”“获得电力”3项指标获国家推荐,代表中国向世界介绍改革经验,发出“广州声音”。划定全市总规模为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推动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新增产业载体建筑面积超2千万平方米。开展90个低效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整治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33平方公里。推进实施M0新型产业用地新模式,构建工业用地产业监管规范化流程和“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常态化机制,广州“特大城市‘散乱污’大数据智能监管与治理示范性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构建“5686”工作推进体系,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稳增长,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落实《南沙方案》,深度强化湾区合作共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一是以链长制和产业工作专班为抓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推进“链长制”,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信息服务业等6个市层面产业工作专班作用,构建“市长+市场、链长+链主、各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建设产业生态,深入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强化暖企惠企,提升服务质效。

  二是大力实施四化赋能企业提升专项行动。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的思路,通过专项资金和引导性基金支持“四化”平台技术革新、能力提升,使平台成为重点领域的“领头羊”和“企业医院”。动态发布“四化”平台库、解决方案优选目录,推动“四化”平台与需求端精准对接,力争为千家工业企业提供评估、诊断、咨询、技改、培训等服务。

  三是抓《南沙方案》推动产业合作。借南沙优惠政策东风,面向港澳等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和建设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现代高端装备、新型储能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筹划在建设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启动区,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为重点打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引入工信部优质平台资源,推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落地建设。

  四是抓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要求,加快建设传统中药创新中心、工业软件创新中心。举办部属高校对接会,跟进对接 “攀登计划”,推动创新成果在穗转化,吸引高端团队来穗创业。深入实施产业人才培育行动,赴重点城市举办校地校企专场招聘活动。

  五是抓市场主体培育。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专精特新”园区。鼓励“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协同加大技术和产品适配力度,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夯实“小升规”企业培育库,推动企业上规模发展。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加快推动民营企业合规建设。

  六是抓产业空间载体优化。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力度(全市每年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量不少于10000亩)。加快推进标杆园区建设试点,协同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试点项目实施,鼓励工业产业区块内成片连片“工改工”。推广“大项目供地、中项目供楼(产权分割)、小项目租赁厂房”模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带项目”“带方案”供应,推进政策性标准厂房建设。实施“亩产论英雄”,严格控制工业用地项目准入和土地使用标准,强化工业用地项目跟踪监管。

  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5月6日

  (联系人:刘城文,联系电话:83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