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得力及各位代表:
您和各相关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广州市制造业竞争力和利税水平的建议》(第20232409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和海珠区政府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经汇总各方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2022年推动制造业发展情况
2022年,全市工信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决策部署,勇挑工业稳增长重担,积极“跑上去、走出去、沉下去”,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44亿,同比增长1.0%,占GDP比重达24.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企稳回升;工业投资1240亿元,同比增长12.6%,总量创历史新高;实现工业税收2268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达48.2%,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4个百分点。
(一)聚焦稳增长,产业链和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首创“前方+后方”联合作战模式应对沪苏疫情冲击,累计帮助整车企业挽回产值超200亿元。成立常态化运作的汽车、集成电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6个市层面重点产业工作专班,协调推动政策制定、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快项目招引落地,推动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TCL华星t9、粤芯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广石化绿色技改、因湃电池、粤芯三期、增芯等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实施“服务企业提升年”行动,每月对口联系服务300家重点企业,协调推进企业诉求1043项,创新开展干部上门驻企服务。加大企业发展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出台汽车稳链补链强链20条、中小企业纾困10条等30多份政策规划。
(二)聚焦重点产业,链群发展竞争力持续提高。签约汽车零部件厂商近地化项目106个,推动芯聚能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实现产业化,协调服务小鹏汽车智能工厂通过资质审查,在全国率先开展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示范运营,我市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稳居全国城市第一,实现汽车产业总产值6471.7亿元,同比增长6.3%。初步形成研发在生物岛、中试在科学城、生产在知识城的全产业链空间布局,在生物药、现代中药、医学检验等领域已具领先优势,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创新平台等位列全国前列。2022年,广州市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1651亿元,占GDP比重5.7%,同比增长8.5%,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新引进中车长客等轨道交通产业链强链补链企业35家,株洲时代电气、南京康尼、九方装备等重点企业先后落户,促进中铁、中铁建、中交、中建、中电建等五大施工央企在广州设立本地平台或区域总部企业,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建设都市消费工业“产业大脑”平台,红棉国际时装城入选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深入推进“链长制”,制定全市重点产业链1+X政策体系,开展“广聚群链 湾区启航”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推动九识集团、智象机器人等一批企业落户广州。
(三)聚焦数产融合,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出台培育“四化”赋能平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批征集84个“四化”平台入库,壮大一批“四化”平台赋能产业、服务企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加快建设全省首家国家级和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广州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中心、广州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同步揭牌。构建了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为引领,6个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主体,29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多个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的的创新体系,其中广电运通金融智造与服务平台为广州首家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小马智行、广汽埃安、文远知行、小鹏汇天、如祺出行、致景科技、树根互联、探迹科技、极飞科技等9家人工智能企业上榜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全市先后有30家企业被评为省大数据骨干企业,13家企业被评为省人工智能骨干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四)聚焦产业空间革新,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统筹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试验区内“四上”企业超2200家,阿里巴巴等11个项目投产运营。开展“老城新园”高质量发展标杆园区试点工作,加快珠江科创园、岭南V谷科技园标杆园区建设。遴选首批9个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试点项目,推动引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加强用地用房供需信息共享对接,推动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拓展应用“穗碳计算器”,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2049个,绿色制造国家级示范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出台全省首个市级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认定首批市级工业遗产16处,组织举办全国工业文化发展大会。
(五)聚集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印发《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引导企业从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产品开发、科技金融、科技人员等方面提升综合创新实力。2022年,我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68家,同比增长26.2%,2022年底我市有效高新企业总数达到12361家,同比增长8.18%,总量创历史新高。2022年,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6701家,同比增长33.49%,位居全国第五,占广东省入库企业的25.1%。强化独角兽企业、拟上市高企的发掘,我市科技企业实力不断提升、显示度不断增强。我市“独角兽”创新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7家增长至2022年的23家,年均增长率近30%,其中19家企业登上中国长城独角兽榜,同比增长58.33%。
(六)聚焦市场主体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出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方案,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保障政策落地。扎实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推进强企增效工作,推动“小升规”,组织召开4次市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全国排名第3,较上年度提升1位。争取省级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进行奖补,市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专项资金补助企业760家。开展政银对接,给予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融资额度共计2200亿元。
二、制造业税收情况
(一)制造业税收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在主要工业城市中,广州的制造业税收规模为1385.2亿元(不含海关代征),高于北京(1204.2亿元)、杭州(1108.1亿元)、重庆(703.4亿元)、佛山(512亿元)、东莞(953亿元),低于上海(2907.2亿元)、深圳(1434.2亿元)、苏州(1688.1亿元)。
(二)汽车、石化、烟草三大支柱产业税收贡献进一步提升。2022年,汽车、石化、烟草三大行业分别实现税收452亿元、148亿元、211亿元,同比增长24.4%、8.6%和36.2%,占制造业税收比重达58.6%,比2021年提高9.4个百分点,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税收占比32.6%。其中,广汽埃安开票销售额增长3.4倍,广汽丰田开票额增长28.4%,时代广汽动力电池开票额增长7.6倍。
(三)医药制造业税收平稳增长。2022年,医药制造业开票销售额同比增长22.4%,实现税收36.7亿元,如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同比增长9.1%。其中,医疗设备制造开票销售额增长35.0%,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增长61.4%,中药饮品加工增长23.1%,诊断试剂企业万孚生物增长1倍、达安基因增长50.5%。
(四)电子产品制造业税收降幅较大。2022年,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税收57.2亿元,同比下降36.1%。受全球电子产品消费需求萎缩影响,显示面板等电子器件价格下滑,相关行业光电子器件制造开票销售额同比下降20.1%,显示器件制造下降12.0%,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下降12.0%。重点企业乐金显示光电科技开票销售额同比下降10.3%,乐金显示(中国)下降24.1%,超视界显示技术下降38.2%。
(五)制造业供应链本地化程度提高。根据增值税开票数据显示,我市制造业本地供应占比有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任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制造业开票额(反映国内采购情况)同比增长7.1%。其中,广州本地采购额同比增长12.3%,占制造业国内采购总额的39.7%,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从上海采购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至6.5%,从浙江采购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至于3.6%。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本地采购额同比增长28.9%,占该行业国内采购总额的52.8%,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本地采购额同比增长52.5%,本地采购占比4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企业利润负增长,总体好于全国、全省。2022年,广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1.5%,与全国(-4%)和广东(-14%)趋势一致,好于上海(-11.1%)、深圳(-13.9%)、重庆(-9.1%)、东莞(-23.5%),低于佛山(2.5%)。
(二)汽车等传统优势领域增速放缓,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势较好。广州制造业企业所得税税收规模占比最大的是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自2019年以来,此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税收规模有下滑迹象,其中税收规模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年均增速为-0.6%,直接拖累六大优势产业在整体制造业的企业所得税占比,由2019年的73.0%下降到2022年的68.1%。虽然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医药制造、化学品制造、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企业所得税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速分别为24.4%、9.1%、0.2%,但其税收规模增长幅度尚未能弥补传统产业的下降程度,如医药制造业的企业所得税规模尚未及汽车制造业的1/5,其新兴产业前期投入较大,税收入库与其快速增长的营业收入尚未匹配。
(三)产业链过于集聚在下游,抵御经济风险等能力偏弱。从产业理论看,占据更多核心技术的中上游产业利润更有竞争力和稳定性,在经济波动时韧性更强、经济下行时降幅更低、经济好转时增幅更高,通过近几年北上广深杭渝苏等全国重点工业城市的企业所得税增长情况可以印证。从税收角度看,广州市的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14个制造业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但这些行业主要集聚在下游,易受上游原材料成本和消费端的双重挤压,影响企业在购销过程中的议价能力,导致企业利税容易受压出现下降,降低产业链的韧性。
(四)制造业出口过于集中于美国、香港,外贸风险较大。2022年,广州制造业对美国、香港的出口额分别占比12%和12.1%,相较于2019年比重(美国13.1%,香港15.1%)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是占比最高的两个市场。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分散国际市场变化的压力和危机,对外贸易容易遭受限制。其中,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广州制造业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8%,增幅较2019年回落2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13.1%,同比下降1.4%,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全市工信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四化”平台专项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抓工业稳增长。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编印汽车中长期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市层面稳产扩产政策,加大奖补力度,促进汽车、平板企业清库存;抓住窗口期,推动企业增加上游材料原材料储备;适度加大政府收储力度,鼓励疫情防控物资企业扩大生产。同时探索检测新产品新市场,发展POCT业务板块,加快转型发展。建立局内干部专员对口联系重点企业机制,常态化推动干部驻企服务,“点对点”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开展企业供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畅通市内循环。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球”计划等各类境外展会,走出国门抢订单。
(二)抓工业投资。市区联动召开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会,推动已开工项目加快投资(达安基因、巨湾技研、增芯等),已投产项目尽快达产(黄埔电厂天然气热电联产、卡尔蔡司健康视光、广丰新能源车等),已达产项目增资扩产(粤芯、超视界等),已签协议项目尽快注册企业,多管齐下,将“引资”与“引数”合规结合推进。同时,加快推动采埃孚汽车电子、加特可新能源电驱、希音湾区供应链总部等33个重点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800亿元左右,增长45%。
(三)抓引资引才。加强发改、工信、商务、科技等部门联动,发挥市、区、产业部门三方优势,充分利用我市重点展会资源,共同开展高频次、多批次、专业化、小分队方式的会展招商活动。积极筹划赴欧洲、日韩、港澳等境内外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全球制造业企业来穗投资发展。积极推动紫粤半导体、氢璞创能氢燃料电池、中核核工业产业基地、太赫兹医疗装备等一批“含税量”高的项目落地,吸引一批国内缺少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落户广州。抓好国家级、省级专项人才引进工作,持续打响“智汇工信、才聚广州”产业人才重点招聘活动特色品牌,2023年在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举办9场专场招聘活动。
(四)抓“四化”赋能专项行动。出台开展“四化”平台专项行动赋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引领等十大赋能专项行动。发挥首批45家“创新型、基础型、服务型”四化平台作用,开展企业诊断,争取年内至少对100家样本企业实施四化改造,焕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五)抓市场主体培育。大力发动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托广州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会,搭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测平台并组织企业自测,根据测试结果无偿提供精准申报辅导服务;加快建立市级小升规工作专班,落实省资金奖补政策,力争全年小升规企业达1000家。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强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培育。
(六)抓产业载体优化提升。系统谋划推进产业载体建设和协同开展工业用地用房保障,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实施工业上楼,建设标准厂房、培育标杆示范园区、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试点项目更新改造,打造产业升级、功能完善、运营专业、生态优良、租金合理的产业园区。大力推进珠江科创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支持市内国有旧厂更新改造,力争空间改造跟着产业需求走、空间规划跟着产业谋划走,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
感谢您和各位代表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5月15日
(联系人:肖泽军 电话:83123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