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时尚服装产业与非遗文化(广绣)相互赋能持续发展的提案》(第2131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经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海珠区政府,白云区政府等相关单位研究,并于7月24日与您进行了当面座谈交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文化具有独特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中国已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1372项,其中纺织类项目197项,主要包括刺绣、织造、印染、服饰四大类。刺绣技艺有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与潮绣(广东潮汕地区的刺绣)合称粤绣,为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湘绣、蜀绣、粤绣)。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直以来,我市重视广绣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目前该项目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3人、市级5人,在传统美术类项目中人数占比较高。
(二)做好系统性保护工作。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博物馆、高校、传承人、设计师等多方资源,开展了《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课题研究,该课题是在博物馆广绣文物藏品资源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图案,从品类、题材、构图造型、色彩搭配、针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通过复绣帮助广绣传承人传习和理解传统技艺,并尝试基于传统图案进行广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活化利用传统图案,进行成果展览,并编写《广绣教程》,广泛宣传传播广绣项目。
(三)不断扩大广绣的影响力。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包括对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拍摄记录,并制作成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大力举办宣传展示活动。2021年,广州在地标建筑广州塔一楼“岭南之窗”举办了“锦绣华章-四大名绣当代精品邀请展”;每年的文化自然遗产日、广州国际旅游展,均设置广绣展位并邀请传承人参展;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广州梁秀玲也常设广绣展厅。广绣传承人将广绣技艺与动漫游戏公司、汽车公司合作,将广绣技艺运用到服装服饰中,文创产品中,不断提升广绣的生命力。
在政府支持和非遗传承人奋斗努力下,近些年广州地区形成众多纺织非遗手工坊、合作社、小微企业,为扶贫就业、文旅融合、文化交流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不高、布局分散、产业链不完整、产品设计研发创新不足、销售渠道不畅、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困扰着纺织非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非遗标准的建立,同时积极做好服装产业与非遗文化的结合。非遗标准的建设将有助于非遗的规范化保护,进一步明确非遗的认定、保护、传承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确保非遗项目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可以促进非遗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推动其与现代产业相融合,在非遗的认定、保护和传承标准等多方面加强多方合作,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以及有关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同时,鼓励广州时尚设计师,充分发扬广绣在时尚设计领域的全方位运用,将广绣图案与现代剪裁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岭南风情的时装,注重遴选部分有发展潜力、独特技艺和大师资源的手工坊、合作社,依托现有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培育“专精特新”示范以点带面,增强我市纺织非遗产业整体实力。
二是抓好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时尚服装产业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生产工艺,提高非遗技艺的效率和品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要以新消费重塑纺织非遗的市场感召力,通过深度挖掘纺织非遗文化内涵和技艺特征,开发具有地域性、国潮气息而又不失现代风味的特色纺织非遗产品,加速主题IP孵化。三是要以新科技重塑纺织非遗的场景感召力,基于数字经济与消费文化的新变迁,通过数字新媒介,构建纺织非遗数字新社区,打造“元宇宙”空间场景与城市文化生态的虚实交融与和谐共生。
三是开展纺织非遗职业技能专项培训。继续贯彻落实好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方案》,继续开展好刺绣工艺(工艺美术专业)培训和认证工作。开展纺织技能培训,包括纺织设备操作、布料裁剪、缝纫工艺等基础技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培训。通过创意设计、产品创新的培训,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升纺织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有效提升纺织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推动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
感谢您对广州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7月26日
(联系人:张凯军,联系电话:8312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