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7482567-07-2018-039946 分类:
发布机构: 广州市工信委信息公开 成文日期: 2018-02-28
名称: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2-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8-02-28  浏览次数:-
( )

一、2017年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动力、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市工业和信息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工业税收总额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1.8%,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增长18%左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65.6%,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9%。全市汽车产量310.8万辆,增长16.9%,产量居全国城市之首。广州在全国一线城市中首个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创建了全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入围全国数字经济“五大引领型城市”。

一年来,突出抓好七项重点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

(一)强化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一是制定出台系列政策规划。出台实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等12份政策规划,研究制订价值创新园区、新一轮技术改造和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数字政府等29份政策文件。二是谋划园区集聚集约发展。规划建设10个价值创新园区,推动一批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成立园区产业招商投资基金,打造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两大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全市国家级、省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布局发展重点产业。启动IAB、NEM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安排超5000亩工业用地指标,整合设立20亿元规模的“广州市‘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围绕重点产业集中打造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大力引进新动能。一是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成功引进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电科华南电子信息产业园、粤芯等项目138个,预计投产后新增产值约3500亿元。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9个。二是吸聚一批总部项目落地。引进新松机器人南方总部基地及广州国际机器人产业园、TCL集团华南总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南总部基地、三一重工集团广州基地、树根互联全国总部、科大讯飞华南总部、阿里工业互联网总部等10多个总部项目。此外,推动思科总部合作伙伴的招商引商工作,大同股份等20家思科合作伙伴企业已注册落户。三是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台账,制定工作进展方案,推动富士康超视堺10.5代显示器、乐金8.5代OLED面板、广汽智能网联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四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合作举办系列专业展会,推动成立广州市产业招商投资促进会,参与组织2017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举办2017广州人工智能圆桌会议,协办《财富》论坛并承办“智能制造和万物互联”分论坛。

(三)加快优化升级步伐。一是打造创新平台。广州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等重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广东聚华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成为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打造广东省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广汽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省的2/3。奥翼电子研制出全球首款石墨烯电子显示屏、广船国际研制生产世界首艘2000吨级新能源电动船。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优势企业运用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对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定制化制造、成套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型,安排3.1亿元资金扶持165个技术改造项目,统筹超10亿元各级财政资金事后奖补139家工业企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计划,建设质量品牌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1个、省级工业名牌296个,居全国前列。三是支持绿色发展。落实省“百园”循环化改造行动,推动4个工业园区成功列入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完成493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累计节约能源4.86万吨标煤。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成功创建14家绿色工厂、48项绿色产品、7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4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四)推动跨界融合应用。一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企业面向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建设智能互联工厂,开展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等应用示范,36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广州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重点城市(不含直辖市)第一名。省、市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举办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物联网生态大会、工业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36家企业入选省首批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居全省首位,6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二是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成功承办首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支持广电运通、嘉诚物流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培育出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1家省级工业电子商务试点企业、34家省级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三是推进军民融合。编制《广州市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推动军民优势技术和产品双向转化。组织11家企业参加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参展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引导50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生产领域,全市10家民营企业获得军工保密资质。四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与腾讯、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我市获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领先奖。促成4K花园落户,打造全国最大的4K内容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小镇创建工作,获评5个省级“互联网+”创建小镇,居全省首位。五是强化政府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自然人、法人基础信息档案,优化跨部门业务协同和政务服务流程,累计交换数据192.2亿条,汇集数据超68亿条。以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资金为引导,加快经济运行决策、公共信用体系、市场监管、林业和园林、城市规划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共享,提升政府决策、风险防控水平及社会治理能力。

(五)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实施拓展民间投资领域、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等20条针对性措施,争取3.5亿元省、市财政资金支持近800个中小(民营)项目。完善市区两级中小服务体系,11个区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服务体系向纵深化延伸到园区(街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9.8%,民营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97%、科技型企业的91%、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98%、新三板企业的95%。二是拓宽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渠道。落实中小微企业投融资“十条措施”,市融资再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超50亿元授信额度,工业转型升级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撬动超30亿元社会资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10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利用“小额票据贴现中心”实现低成本融资。三是培育“小升规”企业。完善“小升规”培育企业库,筛选2026家小微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638家企业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四是推进中小企业中外合作区建设。承办第八次中欧中小企业政策对话会,举办2017中国(广州)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首创龙头企业技术悬赏模式,吸引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32个团队参赛,促成以色列微型人造胰腺等8个项目签约。

(六)扎实推进惠企便民实事。一是帮扶企业减负。出台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落实省输配电价改革,降低企业用电、用地成本等近40亿元。开展百场“暖企”行动,召开政策宣讲、服务对接等系列活动100余场,统筹约20亿元财政资金扶持近1000家企业(项目)。二是做好电力市场保障。强化电力运行监测和调控,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成功应对供电负荷历史新高(1771万千瓦)。完成三年城中村用电改造任务,基本解决城中村频繁停电问题。推进“一户一表”用电改造,完成率超99%。电力行政执法支队挂牌成立,解决29宗涉嫌电力违法事件。三是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充电桩1.35万个、公交充电站62座、换电站4座。完善“广州市充电设施智能管理平台”,提供便民服务。四是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建设。加快实施全光网城市和村村通光纤工程,推进4G无线通信网络信号覆盖,全年新增光纤用户129.1万户,光纤入户率达106.8%,新增4G基站3.9万座。开展全市网络安全双盲实战演练,成功消除涉及102家单位的183个安全漏洞隐患。五是强化无线电管理。全年共审批设置无线电台5万多个,开展打击“黑广播”、“伪基站”专项行动,查处“黑广播”案件91起,检测鉴定“伪基站”设备11套。顺利完成党的十九大、《财富》全球论坛、广州马拉松等重大活动的信息通信及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六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电子证照系统建设和应用步伐,顺利承接省委托实施的5项行政许可事项和下放实施的1项行政检查事项,全年政务窗口累计受理事项800项,群众满意率100%。

(七)狠抓党风廉政和队伍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一岗双责”、“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强化权力运行监督,着力构建新时期“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选拔任用一批年轻干部,加大轮岗锻炼力度,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此外,我委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赋予的11项重点工作任务,获得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通过和高度肯定。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安全生产,民爆行业继续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记录,精准脱贫、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共建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广梅、广清产业园共建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

二、2018年主要任务

主要目标是实现“四增一降”: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00%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左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增至6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左右。

2018年,围绕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和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快动能转换。一是加大引进力度。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扩大《财富》全球论坛效应,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编制重点招商项目库,力争签约重点项目超100个。加快一批新引进项目落地建设,重点推动富士康超视堺10.5代显示器、思科智慧城、GE生物科技园、广汽智能网联产业园、粤芯、新松南方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早投产、早见效。二是打造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出台《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10个价值创新园区。重点培育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番禺智慧城市价值创新园等6个千亿级IAB产业集群,引导形成1-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谋划发展未来引领产业。培育发展IAB、NEM产业,力争IAB产业规模增长15%以上。布局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石墨烯、区块链、量子通信、太赫兹、再生医学与健康等未来新兴产业。四是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通道。联合市有关部门,用好财政资金,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创新成果通过合作、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实现产业化,打造黄埔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广州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落实首台(套)政策,推动一批核心技术、领先装备的示范应用。五是推动“两高四新”企业快速发展。建立完善“两高四新”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优先列入“白名单”予以支持,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整合基金、创投、上市中介等金融资源,推动一批“两高四新”企业快速进入资本市场。

(二)推动提质增效。一是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行动。出台《广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降低技术改造事后奖补门槛,鼓励企业开展以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投资超300亿元,增长20%以上。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投资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备案技改项目等实施动态管理,实现企业技改监测统计全覆盖。二是促进老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出台《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实施老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选取一批园区进行试点示范,通过淘汰退出、重组盘活、引入置换等多种方式,优化园区布局和产业结构,力争低效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实现倍增。三是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体系和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组织汇桔网、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等平台与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对接,举办“2018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工业博览会”。四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做好“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工作,落实国家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将能源“双控”目标分解到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出台《广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

(三)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投入运营,打造工业互联网体验展示中心,建立健全广州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完善各级标识解析节点。推动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云服务平台,开展万家企业“上云用平台”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级、省级贯标试点示范企业。二是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供应链管理、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信息增值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推进生产服务功能区建设。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培育工业设计小镇,创建1-2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举办第九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州赛区)和广州设计周,打造“设计之都”。出台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推广一批省级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三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落实与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制定《广州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推进政府信息化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政务服务平台、政府综合管理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开展新数字家庭行动,加快4K电视网络应用与产业发展。四是促进军民融合。制定《广州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探索搭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举办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展示和军民融合院士论坛。加快中电科华南产业园建设,推动太赫兹安检安防产业、电波观测与应用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积极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力争“军转民”、“民参军”、获取“军工四证”单位数量增加10%以上。

(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完善党建工作常态化精细化督导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抓“四风”整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培养信念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

此外,还要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体系,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电力行政执法和无线电管理工作力度,确保民爆物品、民用船舶建造质量安全等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投融资渠道,做好企业服务和政策宣贯等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同时,做好精准脱贫、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共建以及依法行政、法治宣传教育、建议提案、综治维稳、就业、创文、保密、计划生育、老干部、扶贫、禁化武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