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提升专项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认知、组织实施、案例学习等多维度多层面,请您谈一谈“四化”的一些理解。
答:(一)“四化”促进高质量发展,要选准“新切口”。通过调研发现,数字化转型面临认知差别、资金投入大、技术复杂度、数据融合创造价值存疑等四大困境。 比如万物互联中的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互联互通,数控设备,数据连通的标准、接口、协议都没问题,但是现实存在大量的“哑设备”,比如一台焊接机,只能通过温度、电流、电压、功率等信息实施数据采集。)解决困境的切入口究竟在哪里?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四化”赋能转型也不例外,但我们的切口要选准,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切口:启动、应用。这两个切口,也是我们政府部门工作的发力点:
1、启动是关键,但企业领导对数字化转型认知各异,导致不愿改、不会改、不敢改的现象。大部分传统企业的管理意识还停留于经验管理阶段,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人认为公司规模不大,人员很熟悉,不用数字化也可以管理的很好。但是意识决定了思维,思维决定了格局,格局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所以,让传统管理思维固化的企业领导如何接受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决策层的首要挑战。有的企业领导者因为不懂数字化,往往认为数字化转型就是买软件,软件买了就要马上实现降本增效,降低人工数量,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短期投资行为。有的传统企业的负责人年龄偏大,对数字技术很陌生,不了解,产生顾忌、畏惧、谨慎之心。综上,企业“一把手”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决策对实践至关重要。
2、应用是核心,但有的企业缺乏系统规划,容易出现“打乱仗”“烂尾”现象。主要表现在:1. 业务部门以各种借口不愿用系统;当然,也有的企业员工基础素质能力也是影响数字化建设成效的一大因素,例如基础员工素质低而系统功能又相对复杂就出现接受难、甚至拒绝转变公然破坏的现象,这也是导致系统应用难的主要问题。2. 系统打通难,数据混乱,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有的经常报错、卡起,严重影响效率。有的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建设一开始就是在打乱仗,既无规划意识也无规划能力,对于数字化如何建、从何处建、分几步走完全没有计划性,以为就是购买一套应用系统,用个APP,毫无章法,缺乏数字化改造统一建设目标。3. 软件公司服务响应慢,售后费用高。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前,越来越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着力从“启动”“应用”两端发力,积极布局和探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四化”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建好“新平台”。当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和多年前谈为何企业要上平台ERP感觉一样迷茫。后来实践证明,基础平台建设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支撑,围绕ERP的横向价值链信息化,围绕MES为核心的纵向信息化,同时横向和纵向的集成和协同等,真正推动提升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能力建设。当然,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是围绕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实现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当前构建的IT平台和技术能否高效,敏捷的支撑企业业务目标和战略的达成。也就是说,业务驱动IT平台,IT平台需要匹配业务战略和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从华为、广汽、美的等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得出来,“四化”转型升级是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路径,是企业提质、增效、降本、降耗、减存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四化”转型这道“必选题”,制造企业答对“升级”、答错“出局”。
(三)“四化”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步入“新赛道”。2012年-2022年GDP增速明显低于数字经济增速,数字经济由消费领域正在向生产领域扩展,产业数字化让传统赛道产生新赛道。事实表明,数字化转型与新发展理念尽管赛道不同,但奔跑的方向与理念契合。就创新而言,数字经济本来就是创新型经济业态;就协调而言,数字经济植入生活、生产、生态的方方面面。就绿色而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始终坚持数字经济要以绿色为本、节能降耗为要;就开放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强调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联系;就共享而言,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是数字经济抢占新发展理念新赛道的核心。
(四)“四化”促进高质量发展,要聚焦“新工业”。新工业是区别于旧工业,那么什么是工业的雏形呢?有没有人知道?其实很简单,工业起源于“分工”,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分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微观经济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分工开始。举个例子,著名的“福特流水线”分工系统,生产环节的高度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时间,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汽车价格降低了50%!“福特流水线”对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亚于一次效率革命。
时隔100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传统的流水线不可阻挡地被数字化、智能化替代。举个例子,广汽集团打造了“广汽新能源的智能化场景应用——AI智能制造流水线”,以打造智能、开放、创新、绿色的生态工厂为总体目标,建设智能工厂六大核心能力,即感知能力、预测能力、分析优化能力、协同能力、数字化支持能力、先进装备建设能力。实现了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厂区等5个核心的智能化场景应用。
2、问:以“大平台”涵养“大产业”,坚持重点任务与四化平台同步建设,要怎么防止“两张皮”,守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
答:我们经常说平台,到底什是平台?什么是平台经济?什么是“四化”平台?平台,有大有小,有广义也有狭义。
广义来说,我们所谈到经济学上平台的概念,是指匹配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或者以上的群体,促成相互间围绕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达成交易的高端服务主体。以“四化”平台为例,主要分三类:一个是,创新型平台。汇聚科研院所、高校、“链主”和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开放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成效跟踪服务,支持开展“企业出题,平台答题”创新专项行动。今年,计划支持“链主”发挥平台作用,组织“产创融合·智绘‘南’图”高校院所进企业活动,促进校地、校企合作,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另一个是,基础型平台。基础型平台面向全市企业及产业发展基础环境,开放基础设施和共性技术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平台支撑”。比如,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南沙数据服务试验区、算力设施和千兆城市等项目建设,南沙IPv6根服务器等核心交换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还有一个是,服务型平台。服务型平台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合作资源,开放公共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平台配套”。比如,支持国家级智库在穗建立分中心,建设广州市“四化”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对“四化”平台开展全生命周期的跟踪与服务。再比如,基于平台开展政企服务,建立市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还比如,刚刚召开的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大平台”提升行动,积极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园区载体本来也有平台的功能。
狭义来说,一般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比如既包括像ERP和Android等数字技术平台,也包括像滴滴、京东、美团这样的商业平台。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指的就是这类平台。
其次,我们来讲讲如何将“四化”平台融入到业务工作,解决“两张皮”问题?
“四化”主要包括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其实质就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与我们工信部门的重点任务和目标休戚相关,紧密相连。换句话说,“四化”平台赋能重点任务,我们的重点任务就是“四化”平台的最佳场景。具体来说,就是开展“十大赋能行动”。
第一、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
第二、赋能工业互联网引领行动。
第三、赋能产业链群优化行动。
第四、赋能“链主”平台领航行动。
第五、赋能“专精特新”发展行动。
第六、赋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第七、赋能重点项目提速行动。
第八、赋能园区示范行动。
第九、赋能产业空间提质行动。
第十、赋能绿色循环提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