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如何坚持制造业当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制造业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发挥了“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巩固、步伐加快。接下来,工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进一步深化工信领域改革,坚持制造业当家,着力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奋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一是进一步强化创新对制造业的引领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现有5家国家级、3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作用、溢出成果,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布局更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重大专项,加快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技术和产品,以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蝶变”,围绕家具建材、智能家电、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开展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培育新兴产业“高速领跑”,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数字创意等领域着力培育3个至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集成电路、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等产业组链成群、跃增发展,新增4个至5个超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变速超车”,抓紧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在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弯道超车”的“X变量”。 三是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纺织印染、造纸等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梯度培育创建国家、省、市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大力发展“绿电+储能”,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共同发力抢占产业前沿。 四是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发展纵深空间。持续抓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建设,科学实施“一县一园”政策,建立健全园区稳定、可持续的资源要素投入机制。探索构建全省“组团式转移、集群化转型”产业协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在税收、用地、能耗、统计数据等方面进行利益分享。高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广东与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创新机制,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问:广东产业数字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接下来如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筑我省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答:广东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招,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重要抓手,“点线面”一体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创新探索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获得国家层面认可、向全国推广。近5年,省市安排专项资金100多亿元,建设2个国家级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接下来,广东将持续推动技术改造,以“链式改造”为核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降本提质增效,聚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省域样本。
一是抓紧抓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深入实施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行动,省市联动开展超百项具体活动,力争2024年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二是制定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点”上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线”上建立健全“链式改造”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牵头,赋能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批量化改造。“面”上推动产业集群和重点园区数字化改造,提升区域共享协作水平。
三是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重要抓手,探索“数字化牵引单位+集成服务企业+软硬件企业”的联合改造模式,打造一揽子“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实现软硬件一体化改造。
四是优化数字化转型供给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点工程,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制造业发展。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供技术验证、应用推广、供需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强化制造业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底座。
问:广东中小企业数量多、活力足。接下来,广东如何更大力度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实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答:近年来,广东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接下来,广东将积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细化优化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资源要素、资金人才、市场竞争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注重提升企业质量,适当增加企业数量。 二是建立健全赋能体系。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的“三赋”行动,探索建设以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资金对接、企业孵化、产业融通等为主要功能的专精特新赋能体系,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提升中小企业价值链地位。 三是强化精准服务。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与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力度,带动更多优质服务直达专精特新企业。推进新粤商培训工程,强化人才支撑。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