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和技术支撑。当前,广州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12218”产业体系挺起现代化建设“硬脊梁”。
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一年,市工信局聚焦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车显芯药储”等新领域加快发展,“智造海陆空”等新赛道加快布局。接下来将力争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总规模超6万亿元。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南都记者 徐杰 摄
南都: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广州如何推动新型工业化落地见效?
张建华: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4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产业向新”。我们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先后出台新型储能、特色工艺半导体、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专项产业政策,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车显芯药储”等新领域加快发展,“智造海陆空”等新赛道加快布局。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交付入列,小鹏汇天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开工建设,“广州造”中科宇航运载火箭首次搭载外国卫星。
第二个是“布局优化”。我们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和工作统筹,出台实施优化空间载体“1+3”政策,编制先进制造业强市面向2035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制作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地图,布局建设首批3个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4个生物医药价值园。
第三个是“产创融合”。我们着力构建“2+14+N”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成功创建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生物制造、低空装备等领域新筹建一批创新平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443家。
第四个是“育企强企”。我们加大企业培育、企业服务工作力度。百济神州、康方药业等生物医药重点企业相继落户,华星光电t9、超视界等加快释放产能。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500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南都: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提出加快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工信部门有哪些具体政策举措?
张建华:我们围绕试点创建、政策供给、产业发展、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力突破,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一是争取国家试点。广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等一批国家级试点,密集出台试点工作方案、“技改十条”等政策,上下联动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从“点”入手打造标杆企业,“一企一方案”推动重点项目实施个性化技改,梯度培育一批绿色工厂,推动120家企业开展“四化”改造。从“线”入手推动“链式”改造,面向纺织服装、定制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一链一策”推动“链式”转型。从“面”入手打造集群样板,组建“1+1+N”产业生态联合体,“一群一策”推动“集群式”转型,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夯实数智底座。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建设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加速AI赋能千行百业。加快5G规模化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超10.7万座,建成一批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厂和全球“灯塔工厂”。
南都:广州将如何锚定“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张建华:2024年,广州入选全国20个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之一,工业投资、技改投资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接下来,我们将主要聚焦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以体系为引领,打造“一超多强”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广州数智创新计划,出台先进制造业强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向新、聚链成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做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时尚消费品、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
二是坚持以项目为牵引,突出“项目为王、实干为要”,积蓄“稳中提质”发展势能。去年,全市累计新增柔性彩色显示模组制造基地、智能电动载人飞行器产业化项目等 53 个投资额 10 亿元以上项目,工业投资首次突破1700亿元。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链式招商、场景应用等方式招引重大项目,推动引进一批百亿级制造业项目,推动一批新开工、新投产、新储备项目。
三是坚持以载体为基础,梯度建设产业园区,培育“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良好生态。按照“化零为整、成片连片、产业集聚、特色鲜明”思路,推动特色标杆工业园区建设、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整治,构建产业园区梯度体系。
接下来,我们将力争用五年时间集中资源力量重点攻坚,奋力打造万亿带动、千亿支撑、百亿跃升、未来产业接续的新格局。
南都:工业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广州如何稳住工业经济?
张建华:过去一年,广州工业经济运行深度承压,规上工业增长不及预期。但同时,部分新兴领域释放出积极信号,发展潜力逐渐显现,未来可期。如,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圆片、液晶显示屏、无人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2.0%、68.9%、2.3倍、2.9倍。
接下来,一方面,我们将持续抓工业投资稳增长,加快实施链式改造、软硬件一体改造,年内推动超100个增资扩产项目落地,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力争将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另一方面,我们将持续营造“企业有感”支持环境,健全“无事不扰、有呼必应”重点民营企业服务机制,建设民营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出台支持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政策,组建市产业发展基金,擦亮“一月一链”投融资服务品牌,办好“百站千场惠万企”系列活动,帮助企业“拉订单、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