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广州“智造联盟”成立 助国企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17-11-24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成立大会

广州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成立大会

11月22日,由广州万力集团主办的“聚智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智能制造实践与展望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广州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的国资国企代表,国内先进智能装备企业代表,跨国科技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代表,行业协会、知名高校学者等200余人共同参与了此次论坛,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和剖析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新模式、新理念、新路径,助推全行业转型升级。

论坛当天,由万力集团携手广州智能装备集团、轻工集团、越秀集团联合发起的广州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内汇聚了万宝集团等10余家广州国资国企及广州智能装备企业,将拉动广州制造业产业链条向智能制造的倾斜,打造广州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组队升级:

广州10余家国企打造“智造联盟”

当前,制造业作为广州经济支柱之一,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以国企为代表的存量经济和新增投资产能将有力支撑广州制造业发展。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的号召面前,大量的制造企业存在智能升级的需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共同发展,将为广州实体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基于此,11月22日,在市科创委、工信委、国资委的指导下,广州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智造联盟将以“为以广州市属国企为核心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申报、项目资金、技术咨询等多层次服务,孵化和培育一批行业内领先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助力广州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宗旨,打造智能制造领域交流、协同、创新的桥梁和平台。

为助力联盟企业智能化发展,智造联盟设立专项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其中首期基金规模为20亿元。广州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以企业技术改造、并购发展、产业协同为三大重点投资方向,打造“国有+民营、产业+金融、供方+需方”的开放协同模式,助力产业升级。

万力集团董事长付守杰发言

万力集团董事长付守杰发言 理事长声音:

联盟理事长、万力集团董事长付守杰:跨界整合、协同发展是智造联盟意义所在

当下,无论是企业界、学术界,还是政府、新闻媒体,智能制造都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高频词汇。然而,要从概念到落地,对于企业尤其是实体制造的企业来说就显得既神秘又踌躇不前。制造联盟理事长、万力集团董事长付守杰在论坛表示,万力智能工厂的成功实践,带动了轮胎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这一成果并不应局限于轮胎行业一个点的突破,而应该是将其放在传统制造业、放在现有实体企业的层面上来进行思考。这是万力集团发起组织此次论坛的初衷。

“在智造联盟里,我们既有需求方、供应方,又有投资方、实体企业,还可以借助智库的力量。在新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实体企业也好,传统制造业也好,不变则不能生存,然而如何变能获得更大的竞争力,也是我们要去思考的课题。”付守杰表示,借助联盟的平台,大家将在业务上、技术上、商务上携手,探索出一条“产业+技术+资本”的新路,协同创新,实现共赢,最终培育出一批领先行业的优秀企业。

越秀集团副总经理谭思马在发言中表示:“智能制造联盟和智能制造基金将为广州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发展搭建协同交流平台,提供金融支撑。这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号召,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为未来广州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万力行动:

裂解产物100%循环利用破解“黑色污染”

据悉,万力集团一直在探索“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双轮驱动转型升级路径,积极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回收的生态产业链。

如今,国内“黑色污染”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世界轮胎报废量高达10多亿条,约3000万吨,中国就占了1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为解决这一难题,万力集团引进国际成熟的裂解技术和成套装备,在国际上第一个将该技术应用到轮胎领域,并利用自身研发力量,成为国际上首个实现裂解产物100%循环利用的企业,形成“原料—产品—废旧产品—原料”循环利用的闭环:裂解炭黑可完全用于再生产,裂解气余热由装置自给自足,裂解污染排放物远远优于欧盟标准。目前该项目的可研报告和中试已经通过。

此项技术将在全国推广使用,并致力于废旧轮胎裂解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建立健全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价值标准和准入机制,实现生产工厂+生产产品的整个绿色生态产业链,进而带动轮胎行业,乃至橡胶产业废旧品循环经济的发展。

大咖论道:

智能制造实践与展望论坛汇聚了制造业供需双方、高科技行业、投资业、金融业的领袖以及行业代表、专家学者,贯穿了从技术研究、设备开发、到生产实务,以及行业政策、资本支持的完整产业链条。本次论坛上,嘉宾们全方位、多角度阐释和剖析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新模式、新理念、新路径,将为全行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借鉴价值。

罗克韦尔自动化副总裁乔学锋

罗克韦尔自动化副总裁乔学锋

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乔学锋:智能制造可以分布实施

乔学锋认为智能制造也有推动力:其一是壮大的中产阶层对产品的多样化、产品质量有更高需求,智能制造需求旺盛;其二是全球化竞争剧烈。他表示:“过去二十年核心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机器人、云计算、分析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可视化,使我们的智能制造成为可能。”

对于智能制造的实施,乔学锋认为可以“分步走”。“对于新厂,可以集思广益、强强联合,设计出智能制造的路线图,分步实施;对于老厂,可以从分析、诊断开始,逐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同时,他提醒企业要有执行力,“企业领导人要立刻行动,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早规划比晚规划好。”

软控股份董事长袁仲雪发言

软控股份董事长袁仲雪发言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仲雪:从生态链出发做好一只轮胎

袁仲雪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对产品的制造能力、质量能力和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工艺和装备的质量、水平问题;二是原材料和配方的水平问题。”他表示,把轮胎做好,要从生态和产业链上来考虑,“工厂做得再好,但装备和软件有差距、原料和注剂有问题,就要关门。”

对于智能制造,他认为必须要把人工设备升级为自动化设备,再把自动化设备进一步升级为智能化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联合。“未来整个工业就是一个大网络,共存大数据、云计算。要做到智能化,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装备、软件和应用。”他说。

天津赛象董事长张建浩

天津赛象董事长张建浩 天津赛象集团董事长张建浩:自主创新和工匠精神至关重要

论坛中,张建浩深情回顾了在父辈带领下的赛象集团创业史,其中核心正是自主创新和工匠精神。

“我父亲自1989年退休以后开始创业,专注于制造轮胎装备。创业后近三十年时间里,他获得了很多科技奖励和劳动模范称号,挺起了中国轮胎制造的脊梁,他希望我们继续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砥砺前行。”张建浩举例称,“我们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卖到德国时,他们对我们的设计标准要求有两尺厚,而我们翻译出来就有三尺厚:这个标准体现在细节上,而细节连起来就是智能制造的稳定性。双边的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智能化才能真正实现。”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文英:每3条在跑的轮胎中就有1条是中国制造

徐文英称,中国轮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中国的轮胎产量是6.1亿条,世界上每3条在跑的轮胎里就有1条是中国制造,相当于美国和欧洲一年的产量之和。”

她表示,相比国外大牌的轮胎制造商,中国品牌制造商的产品质量并不差。“很多人还是不了解中国的轮胎,其实央视中外轮胎大比拼的结果显示,国外轮胎贵就贵在它的品牌,而不是它的质量高多少。中国知名民族品牌的轮胎一点都不逊色于外资品牌,尤其是民族品牌前十名的轮胎,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她透露,“事实上,中国轮胎有40%出口,且多数都出口到了美国、欧洲。”

右起第二位白衣女士:江苏哈工智能董事长艾迪

右起第二位白衣女士:江苏哈工智能董事长艾迪

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迪: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方面,中美处同一起跑线

艾迪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表示:“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到了大国竞争时代,我发现中国已经和美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艾迪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已经第一次超过美国,而在美国出台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中国上至国家,下至省、市,也出台了相关发展意见,推动力度非常大,现在资本对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投资都非常热闹。她建议:“企业在进行创新时,可以前瞻性地结合自己的行业布局人机交互,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基础设施,甚至是整个应用。”

微软(中国)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

微软(中国)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博士: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奶茶模式”

徐明强在“前沿科技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前景”的演讲中形象地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奶茶模式。

“制造业引领着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转型要求真正把客户变成中心。我举一个奶茶广告的例子:哥给的不是奶茶,而是温暖;制造业过去给人是一个冷冰冰的东西,但是今天客户要的是温暖。”他说,“微软讲的智能制造转型就是四个支柱:密切客户沟通,予力赋能员工,优化业务运营,转型产品服务。”

广州日报文/蒋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