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专区 > 运行分析

2007年广州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增幅显著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0-09-03 字体: [大] [中] [小]
  2007年,广州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增强,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创新成效较为显著,企业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情况分析如下:
  一、科技活动投入与产出概况
  1.科技活动规模扩大
   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748家,与上年672家相比,增加76家,增长11.3 %。其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60 家,比上年增加66家,增长34.0%。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34.8%,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自办科技机构229个,比上年增加67个,增长41.4%。企业科技机构拥有科技人员1.56万人,比上年增长63.4%。
  2.科技活动人员快速增长
  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大了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共有科技活动人员3.69万人,比上年增长57.2 %,增幅高于上年36.2个百分点。其中女性0.76万人,比上年增长48.2 %,女性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20.6%。从2000年以来的科技活动人员情况看,2007年是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增长最多的一年,总数突破3万人,比2000年增长88.2%(见图1)。
  图1:2000-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

  
  在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增加的同时,科技人员素质也不断提高。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2.53万人,比上年增长63.5%;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8.6%。科技人力投入中的R&D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为2.33万人, 比上年增长1.27倍;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3.1%,同比提高19.3个百分点。大批高素质科技人员投入科技创新的核心领域,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经费筹集额大幅增加
  200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99.64亿元,比上年增加54.13亿元,增长1.19倍,增幅高于上年30.2个百分点,呈现快速增长良好势头。从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的来源渠道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九成以上科技活动经费来自企业,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自筹科技经费达9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7.9%,占筹集总额的92.6%;金融机构贷款4.29亿元,同比增长76.0 %,占筹集总额的4.3%;政府资金为2.77亿元,同比增长37.7%,占筹集总额的2.8%。
  4.科技经费支出成倍增长
  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达107.85亿元,比上年增加55.70亿元,增长1.07 倍,增幅同比提高48.1个百分点。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支出呈现大幅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高于2000年以来平均水平(见图2)。
  图2:2000-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与R&D经费支出

  
  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逐渐向核心创新活动集聚,结构更趋合理,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7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7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倍,两者占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比重分别为67.3%和70.9%,分别比上年提高24.7个和29.6个百分点。
  从分行业情况看,科技经费支出呈现行业集中分布态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两个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六成。 2007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9.74亿元,占46.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支出14.96亿元,占13.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6.98亿元,占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39亿元,占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23亿元,占4.8%;通用设备制造业4.83亿元,占4.5%;医药制造业4.10亿元,占3.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53亿元,占2.4%;橡胶制品业2.46亿元,占2.3%;饮料制造业支出1.25 亿元,占1.2%。以上10个行业支出合计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90.5%。
  5.科技项目开发力度加大
  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大科技项目开发力度,科技项目规模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项目数为3977 项,比上年增加1550项,增长63.9%。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2175 项,比上年增长38.7%。全部项目经费达到8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倍。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立项经费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1319项,比上年增长45.6%,占全部项目的35.9%。其中R&D项目1074个,比上年增长91.1%。10万元以上的项目经费内部支出7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倍,其中R&D项目经费61.60亿元,增长3.78倍;新产品项目经费66.05亿元, 增长3.73倍。参加项目活动人员共2.27万人,增长86.0%。参加项目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数达到1.70万人,增长2.08倍。科技项目的规模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6.科技产出效益稳步提高
  在科技活动人力和财力投入加大的推动下,科技活动产出效益稳步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11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1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0.8%。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效显著。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数增长强劲。专利申请数共1698件,比上年增加734件,增长76.1 %。其中,体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451 件,比上年增长51.3%,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26.6%,国外专利申请数44件。拥有发明专利数632件,比上年增长59.6%;其中拥有国外发明专利68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专利产品销售收入320.93亿元,其中出口专利产品销售收入60.77亿元。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逐年增长显示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稳步提高。
   7.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保持活跃 
  近年来,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坚持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技术,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设备,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上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49.51亿元,比上年增长99.3%。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继续成倍增长,达到39.79亿元,增长6.03倍。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5798万元,增长43.9%。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1.55亿元,增长4.91倍。
  二、各区、县级市科技实力情况分析
  2007年,我市各区、县级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高,但在各区、县级市间呈现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创新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番禺区和萝岗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较多(见表1),分别为191家和136家,分别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5.5%和18.3%,而越秀和荔湾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较少,分别有7家和28家。
  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萝岗区(17.9%)、黄埔区(15.2%)、天河区(13.3%)、番禺区(12.5%)和海珠区(11.3%),这5个区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比重达到70.2%。
  六成以上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集中在黄埔、萝岗和花都三个区。2007年,黄埔、萝岗和花都三个区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依次为30.6%、19.9%和13.0%。而科技经费内部支出较少的有越秀、南沙区和从化市,分别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支出比重的0.4%、1.0%和1.3%。区、县级市间科技经费投入不平衡态势明显,科技实力水平分化较严重。
  同时,各区、县级市创新质量差异较大。以黄埔区为例,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5.1%的企业贡献了全市36.0%的R&D经费;而番禺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25.5%,但R&D经费仅占全市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总量的5.0%(见表1)。
  表1:2007年广州市各区、县级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主要情况
 
地区
企业数
科技活动人员
科技经费内部支出
R&D经费支出
总量(个)
比重(%)
总量(人)
比重(%)
总量
(亿元)
比重(%)
总量
(亿元)
比重(%)
广州市
748
100
36888
100
107.85
100
72.58
100
荔湾区
28
3.6
3013
8.2
5.34
5.0
3.51
4.8
越秀区
7
0.9
410
1.1
0.45
0.4
0.19
0.3
海珠区
38
5.1
4172
11.3
5.32
4.9
3.39
4.7
天河区
36
4.8
4912
13.3
9.81
9.1
6.18
8.5
白云区
71
9.5
2841
7.7
3.03
2.8
2.84
3.9
黄埔区
38
5.1
5656
15.3
32.97
30.5
26.11
36.0
番禺区
191
25.5
4607
12.5
8.64
8.0
3.60
5.0
花都区
64
8.6
2262
6.1
13.97
13.0
8.58
11.8
南沙区
39
5.2
895
2.4
1.09
1.0
0.57
0.8
萝岗区
136
18.2
6619
18.0
21.44
19.9
14.41
19.8
增城市
70
9.4
792
2.2
4.41
4.1
2.45
3.4
从化市
30
4.1
709
1.9
1.38
1.3
0.75
1.0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仍存在研发投入强度偏低、新产品效益不高、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
     1.研发投入强度偏低
  研发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是国际上通用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2007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大幅增加科技投入,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仍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2.5%~4.0%的水平。国际经验反复证明,研发投入强度低于3%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在日益依靠自主创新的激烈国际竞争中,低水平的投入强度将影响我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技术引进能大大缩短技术开发的时间,是我市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消化吸收是指对引进技术的掌握、应用、复制以及创新。 200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达到39.79亿元,比上年增长6.03倍。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倍。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5798万元,比上年增长43.9%。引进和购买技术经费多,而消化吸收经费少,表明我市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技术消化再吸收不足。
  2007年我市技术消化吸收经费虽保持增长,但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仅为1.5%,比上年下降5.6个百分点。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是1︰3,我市则是1︰0.01,相差甚远。这样的消化吸收强度只能应付技术的应用,谈不上仿制和二次创新,只能使个别企业在短期内受益,而不能长期带动整个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发展与创新。
  3.新产品开发和促销力度有待加强
    新产品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科技创新对经济贡献的直接体现。200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其总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7.2%,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4.产学研协作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虽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但产学研结合仍有待加强。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对研究院所和高校科技经费外部支出仅0.99亿元,占科技经费支出总额比重仅为0.9%,不利于发挥我市的科技优势。
  四、增强我市企业创新动力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建议以多渠道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为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我市自主创新动力,逐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用“广州创造”提升“广州制造”,从而推进广州制造业由传统性向现代化转型。
     1.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
  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逐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风险投资为重要发展方向、社会捐赠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
  一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有效引导。加紧落实《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穗字[2008]1号文)中的有关政策精神,积极而有重点地介入企业R&D活动,选择一批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中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化改造。
  二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实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集中用于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投入,重视提高R&D投入强度。
  三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对企业科技贷款的规模和比例,积极推动科技资本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机构良性互动机制。
  四是加快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提供配套投资和奖励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境内外资金、社会资金来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        
  2.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企业应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消化吸收的投入。将引进的先进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消化,改造成当地的先进适用技术,形成“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 集中力量消化吸收 —— 二次创新 ——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示范工程。加强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指导,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技术或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创新利用方式,优化引进结构,提高引进质量,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品牌建设的联动,突出抓好名牌带动的自主创新。
   3.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要尽快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机制。政府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使产学研结合点前移。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各级技术中心的效应作用。我市拥有多家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应提升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把其效应继续扩散。
  4.推动各区、县级市科技协调发展
    广州地区科技实力相差悬殊,阻碍全市总体目标的实现。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各区、县级市间的科技合作,优势互补,先进带动落后。另一方面,可在全市总体规划上考虑重点发展科技中心区、中心镇,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区、镇的科技进步,实现全市各区、县级市科技实力均衡协调发展。
  
  
                                执笔:曾  琼
                                审核:冯俊   杨秀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