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广州市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

大格局中的广州新活力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1-02-09 字体: [大] [中] [小]

  

  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几天前,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七市市长齐聚,谋划建设10个城际项目,里程达656公里,总投资3585亿元。

  以广州为中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让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辐射能力不断外延,进一步凸显充满活力的广州对国家、对全省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城之大,大在担当。不断激发新活力,实现有质量、有力度、有温度的增长,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担当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把城市的方位放在“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广州紧紧抓住“十四五”这一提升城市位势的关键阶段开好局、起好步,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城市发展态势中跨越关山,奋勇向前。

  大枢纽造就大广州

  日前,曾长期占据全球客流量首位的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公布2020年的营运数据,去年旅客吞吐量为4291.87万人次,落后于广州白云机场的4376.81万人次。

  这意味着广州白云机场正式成为全球最繁忙机场,同时也是中国机场首次问鼎全球第一。作为一座枢纽大城,广州以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连通世界。

  ——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机场旅客吞吐量从全球第17位提升至第11位,2020年更跃居全球第1。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南沙港区三期、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建成启用,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全球第6、第7位提升到第4、第5位。

  ——推进“五主三辅”铁路客运枢纽建设,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建成通车,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

  商流、人流、物流、资金流、现金流、信息流……从“流”到“留”,从有形流动到无形链接,大交通枢纽带来庞大流量和资源要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脉,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有力保证。

  流量冠绝全国,伴随而至的是巨大疫情防控压力。每天动用约8000人、260辆车、147家酒店,累计对43.9万名境外抵穗人员实施全流程封闭管理,一视同仁做好在穗外国人员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广州牢牢守住祖国“南大门”。

  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交往中心责任担当,广州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踏上全新征程的起点。

  期货交易所获批、国际信息枢纽加快建设注入强心剂,广州有了新的战略平台。“广期所是金融大基础设施,对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夯实城市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市人大代表、南粤基金董事长林涛兴奋不已。

  信息、金融、商贸联动“海陆空”三大枢纽,在崭新的赛道上不断做强枢纽增量、提升能级、巩固地位,一个大而强的广州努力成为全球网络中占据支配地位的重大节点。

  重塑城市新空间

  伴随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程度提高,大城市都面对共同的成长“烦恼”:老城区功能弱化、城中村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经济和城市治理走入瓶颈。

  科技产业亟待新空间,稀缺的土地从哪里寻找?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杨松才列出了一组数据,全市现状工业用地约384平方公里,其中旧厂房面积205.23平方公里。“旧工厂存在大量的低效用地,容积率低于1.5的地块面积占比92.9%,改造空间很大。”

  从旧厂房到科技园,短短几年间,位于广钢新城的岭南V谷重新披上了产业新衣,孕育新的动能。“工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孵化器、人才服务站、新三板专属服务中心。”岭南V谷项目负责人张海彬感叹。

  “十三五”期间,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出台城市更新“1+1+N”政策体系,以空前力度推进城市更新。面向“十四五”,将继续推进约300平方公里存量用地改造,为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提供有效支撑。

  截至去年底,广州深化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盘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务设施45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71万平方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深度融合。

  幸福城市的“度量衡”

  春节将至,许多来穗人员将响应号召就地度过这个别样的年关。广州推出“云上花市”、消费补贴、年夜饭外卖等多元化消费举措,精准满足留穗人员春节需求。

  一年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首创“三人小组”社区防控模式,到平均每天一场通气会,再到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广州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安处。

  全市26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超百万“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全市11个区建设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第一时间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广州形成“令行禁止”带动“一呼百应”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一座城市发展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广州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5年干成50件民生实事、26项民政民生重点工程、1036个长者饭堂、4000多家养老服务设施。聚焦稳与保,一桩桩民生实事串起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州连续获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人。城市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其目标就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民能感受到城市的品质、城市的温度、共享发展的成果。

  广州“十三五”时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5万以上,位居一线城市前列,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口、优秀人才流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人们用脚投票、扎根落地,正是“幸福城市”“活力广州”的最好注解。

  南方日报记者 朱伟良 谭超 周甫琦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