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高度重视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图为机器人工作场景。南方日报记者梁文祥摄
28日,2016年中国(广州)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发区举行。
2015年,广州开发区凭借73家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企业,贡献广州市三分之一智能装备产业产值,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智造一哥”。
为抢抓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崛起所带来的庞大市场机会,广州开发区充分整合国际、国内资源,以机器人为核心和突破口,集群式引进了广州开发区的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机构,以及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51家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成为了珠三角智能制造研发的“心脏”,正将新的血液泵入珠三角制造业的毛细血管中。
结合大会举办之机,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南方报业创新驱动发展观察团广州开发区行”活动今日再出发。
与会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媒体人将组成创新驱动发展观察团共同聚焦开发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他们眼中,区内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的产业链条已然形成。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创新效能正在释放扩散。对标全球,企业“走出去”广州开发区“全链式”智造变革正在发生。南方日报记者陈思勤昌道励江珊通讯员开宣
产业链带动广州崛起一座“机器人之城”
一组数据可以表明,开发区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不断提高。2015年,广州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393亿元,同比增长8%。而2015年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同比增长17.3%,近五年连续保持16%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增长质量的背后,来自于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发展令人瞩目。今年3月,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轮”)公告显示,其“面向机器人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及“向工业机器人制造骨干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已被广东省列入2016年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名单,将合计获得871万元专项资金拨款。
据悉,巨轮每年投入高达1亿元研发经费,经过多年努力,巨轮在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以及RV减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国际专利。让国产减速器在国际巨头中也有一席之地。
“巨轮现在研发的方向就是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往哪个方向走,科研就往哪里发力,经费就往哪里投。”巨轮智能董事长吴潮忠表示,巨轮未来还将通过内生和外延并购切入下游,瞄准的应用市场将是珠三角优势产业,包括汽车配件、陶瓷、抛光打磨、喷涂等。
在研发上舍得投入时间和资金的巨轮,仅仅是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链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缩影。
目前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知识城、云埔工业园和黄埔机械谷三大核心组团。已形成了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本体产能规模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广州数控是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和生产企业,也是全国机器人行业龙头。在系统集成方面,瑞松科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集成综合能力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达意隆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者,亚洲最大的饮料包装设备商。
这些骨干企业的引入对延伸和完善机器人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达意隆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一年预计为上下游工厂创造产值近100亿元。
新引擎启动“智造心脏”引来“国字号”机构落户
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些生产车间,产自开发区的机器人,正在成为工厂内从研发、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的流动“主导者”。佛山志高空调生产线上的广州数控机器人,花都广汽乘用车的瑞松科技自动化生产线等等,这些企业借力开发区的创新力量,由此实现个性化生产和零库存,其生产效率是传统模式的3倍,资金周转率则是同行的3倍以上。
“智能装备设备都是重资产,大投入,很多企业用不起。我们鼓励区内企业自主研发,创自有品牌。在保证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价格,让所有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也能加入工业4.0的浪潮。”广州开发区发展改革和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周成就坦言。
为此,开发区每年出台开发区工业企业扩大生产奖励办法。其中包括:对优先发展智能制造等十大行业的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的设备更新奖励;对区内数控机床、智能装备等重大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支持。同时还选取一批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试点,建设无人工厂示范企业。对企业购买或租赁机器人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周成就表示,广州开发区在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时,非常重视提高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既然要鼓励、推广自主品牌,那么自主品牌的研发实力有没有提升、技术有没有改进,产品是否值得推广,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很快,广州科学城的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可以有崭新的办公室“开门迎客”。
据了解,研究院去年落户科学城、总投资10亿元。设有10个研发中心,是立足广州辐射全国,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技术支持以及公共服务,是国家级的公共服务机构。
该研究院院长程德斌称,这里是广州智能装备产业最密集的区域,距离珠三角又近,贴近企业。“之前办公条件有限,但也拦不住许多企业登门拜访寻求技术合作”,他透露,珠三角的企业案例为研究打开了新思路,有些东莞、佛山的企业一听说我们落户科学城,还没“开张”就先把合同签了。
毫无疑问,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示范区的核心区,开发区成为了珠三角的智造“心脏”。
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研究所所长向晓梅看来,这一方面得益于开发区智能装备企业多年来在装备和机械领域的积累;另一方面,广州科研实力雄厚,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延续多年,也才能引得一些如广州机械研究院、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国字号”研发机构的落户,不断增强源头创新实力。“珠三角的制造业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向技术创新要效率。而技术创新有赖于研究院这类公共服务平台多多涌现。”
对标全球政府助力企业“走出去”链接未来制造
如果进一步透视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在争做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主引擎的时候,开发区始终站得更高,其参考的坐标系是比对全球当前最先进的制造业,以全球的视野,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
去年,首个中国与以色列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广州中以机器人研究院、广州中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孵化基地落户广州开发区。平台建起来了,政府与企业也闻风而动。
今年4月,广州开发区作为中国区唯一合作伙伴参与协办以色列机器人大会,并在会上做了专场投资推介和项目对接。同时还与以色列航天工业集团、广州中以智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以机器人研究院与以色列教育机器人公司Intelitek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两个项目将成为中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首批技术示范项目。
“说实话,智能装备产业的前沿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政府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就是为了能够增加双方企业的信任感,让我们的企业克服恐惧感,大胆‘走出去’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周成就透露,今年还发起设立中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基金首期计划10亿元,三年内投资总规模预计100亿元。目前,基金管理公司已完成工商核名。
近几年,在对标全球智能装备产业上,开发区不仅搭建平台,将技术大咖“引进来”,还助力企业“走出去”,到欧洲、以色列、美国等地进行技术对接。特别是全面梳理了海内外智能装备产业领域的知名厂商和国内智能装备科研院所及领军人物,形成完备的招商数据库,以便“按图索骥”,争取更多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入驻,壮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