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狮子洋畔。多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要道在此汇聚,牵手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市南沙区。
从广东唯一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片区,到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再到“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实现“携手港澳共同扩大对外开放”,南沙开发开放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
“南沙是广州的未来,也是大湾区的未来”,要“把南沙建设成为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大湾区的闪亮明珠”。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强化了“南沙期待”——打造最中国、最岭南、最现代、最国际的“未来广州”。
不负厚望,乘势而上,新时代的画笔正在这片803平方公里“湾区之心”上书写壮美篇章。
锚定“芯晨大海”
在南沙湾远眺苍茫伶仃洋,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上,广深佛莞等地竞相发力“制造业当家”,城市竞合如火如荼。南沙虽占湾区地理“C位”,却是产业新兵。
“制造业当家”靠什么?一靠完备的产业链,二靠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赶了晚集”的南沙,直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二者优势仍不明显。
后发的南沙要成为“湾区之心”,唯有通过新思路、新赛道、新举措,蹚出产业发展新路。
坐上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畅行明珠湾灵山岛尖,一条“未来之路”在记者眼前延伸。前排无人,却如稳坐一位老司机;绿化带间闪现行人身影,它刹车减速、小心预判;前车压速,它从容换道……
“南沙是我们的福地。”望着岛上林立的高楼,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十分感慨:“2017年把中国总部落在灵山岛尖时,我们是岛上第一家入驻企业。”
诞生于美国硅谷的小马创业团队,当初为何走遍全国,最后决定落户广州南沙?
“南沙有先行先试的政策,更有先人一步的胆魄。”莫璐怡回忆,在2017年,整个中国还没有自动驾驶相关政策出台,自动驾驶车上路,那可是“非法改装车”。哪里才能找到真实场景开展路测、研发迭代?
2018年初,中国第一支常态化测试的自动驾驶车队行驶在南沙城区。自此,南沙一次次在全国率先开放政策、场景,助小马一路闯关。“得益于南沙强大的示范效应,小马才能同时在北上广深做无人化路测、在全球累积2200万公里路测里程,用核心技术证明自己的实力。”莫璐怡说。
“独角兽”集聚度,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在南沙精心经营的“独角兽黄金牧场”上,除了小马智行,还有巨湾技研、中科宇航等一批企业上榜,25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未来独角兽”等创新企业榜单。
为何往南沙迁徙?“独角兽”们讲述着同样的逻辑:这里有先行先试的政策、场景,有推广示范的强大辐射力!
在哺育“独角兽”过程中,南沙渐渐摸索到解决产业痛点的路径——
以“鼎新”带动“革故”,产业链强韧起来。一个小马智行,带动了自动驾驶上下游企业聚集,携手当地丰田、广汽、中国外运、如祺出行等龙头企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制造业的强结合、深融合,让南沙2000亿元规模的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升级。
灵山岛尖建设中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提醒着南沙人时刻牢记嘱托。2021年12月,习近平主席向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南沙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沙正是要瞄准科技产业双策源,打造科创高地、未来产业高地。
在南沙,创新不问“出身”。来自五湖四海的企业,有志于突破颠覆性技术、领跑未来的就是英雄好汉。
“我们发力湾区之‘芯’、凝聚‘晨’光力量,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聚集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南沙开发区投促局四级调研员李志勇说。众多企业致力开发新一代颠覆性技术,推动南沙在芯片、AI、创新药等领域持续突破。
在南沙,创新只问需求。再“高大上”的院所,都能在触摸市场脉动、顺应消费新需求中找到“接地气”的选题。
在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相继落成;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国内首座深水科考专用码头启用,大洋钻探船等“国之重器”加速建设……科技“国家队”将一个个顶尖科创平台落在南沙,只为在星辰大海间探寻未来技术产业化的路径。
商业航天属于前沿产业。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太空旅游飞行器……中国科学院成果转化于南沙的中科宇航公司研发的商业航天“硬核”成果,激发了更多人探索太空、遨游星际的热情。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深海蓝金”市场前景可期。无人机和无人艇巡航海上、“海马”号潜水器遨游海中,大洋钻探船建成后将驶入深远海……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展示的“空天海潜地”立体探测体系,关乎南沙竞逐“深蓝”产业、为“海上新广东”战略破局。
“迁来南沙,就是要推动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办公室主任沙志彬说,海洋科技力量在南沙集结,不仅让可燃冰等战略资源的产业化提速,更打开了被誉为“深海蓝金”的深海水、滨海温泉等多样化的新消费市场。曾经无力开发而依赖进口的深海水,有望从南海深处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化妆品、保健品等行业,引领高端市场。
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将“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列为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循着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之路,南沙“未来产业生态版图”已渐清晰。南沙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处处长沈薇认为,这背后,除了得益于国家、省、市赋予的多重政策利好,更有赖于南沙出台的一系列区级政策的效应持续释放。2022年,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6.9%。
踏上后发跨越之路的南沙,正跨过后发区域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满怀信心抵达专精特新产业密集的“芯晨大海”。
聚合港澳英才
南沙产业的新格局因人才而生长,因创新而发展。
新时代的南沙崛起,需要直面我国人口发展新趋势。南沙不能也无法重复当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尽快谋得“人才红利”支撑高端化产业。
聚什么人、如何聚人?南沙意识到,肩负“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更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的国家使命,唯有协同港澳,建人才高地、聚创新创业人才,方能最大限度激发优势与活力。
《南沙方案》提出,南沙到2025年要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到2035年,区域内港澳居民数量显著提升。然而,放眼广东,各地张开怀抱吸引港澳人才的重磅政策不断推出,仅遍布全省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青创空间就已建成80多个。
选择南沙的港澳青年人才究竟看中什么?记者走进南沙港澳青创基地中的龙头——创享湾,一探究竟。
林诺谦的办公室不大,梦想却很大。从香港“北上”广州发展,2016年开始在金融投资领域创业。“2020年我们就过来布局,看好南沙一定会成为投资引爆点。”作为广州睿资创投合伙人的林诺谦打开PPT,向记者展示近半年投资的3个项目:“从南沙,我们能辐射到大湾区甚至全国。”
“未来3年至5年,一定会有很多具有产业背景、技术优势的独角兽落户南沙,我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为港澳台同胞和他们的资金搭建桥梁。”林诺谦说。
距林诺谦的办公室不远,便是南沙首家港式金牌全科门诊部。“金牌家庭医生坐诊,常用港药、远程会诊中心一应俱全,让在南沙创业居住的香港青年找到了熟悉的就医环境。”大湾区医疗集团联席行政总裁、香港联合医务集团执行董事李家聪说。
多年前,李家聪和香港医疗从业者就开始关注内地医疗发展,2018年以来已在6个大湾区城市建成138家港式家庭医生诊室,培养了2000多名金牌医护人员。
近一年,他奔波于南沙、香港与大湾区各地开拓业务。《南沙方案》公布那一刻,李家聪手握全国多地抛来的“橄榄枝”,最终选择南沙。
今年2月,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第一时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顾问梁振英就率领80人的香港调研团走进南沙,特地考察了这间门诊部,更坚定了李家聪在南沙描画未来的决心。
“只有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才能如鱼得水!”李家聪等港澳人才发出了同样的心声。他们选择南沙,燃烧着创业热情,飞奔在大湾区各地,胸中的事业版图则延展向全国和世界。
如何顺势而为,为人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营造如鱼得水的环境?南沙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回应着他们的关切。
——破界求新。走进2022年9月份启用并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美景令人沉醉。“南沙校区与清水湾校区错位发展,开设红鸟硕士班,打破学科壁垒,聚焦交叉、前沿学科,培养面向世界的未来领军人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学部主任陈民博士告诉记者。
“瞄准‘芯晨大海’新兴产业集群,南沙聚集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南沙区人社局副局长陈国红说。数据显示,近年来,南沙已先后引进了20多所高水平科研院所。
“就是奔着实验室而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引进的首位高端人才杨华勇表示,该实验室自2018年11月成立以来,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以全职和双聘形式吸纳的科研人员达800余位。
据了解,南沙已与中国科学院和高校携手建立22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了南沙科学城、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等战略创新平台建设。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级人才涌入南沙。
——启梦青创。创享湾的一个个格子间,方寸之地盛满含苞欲放的梦想,背后是南沙港澳青年五乐服务中心“乐创、乐业、乐学、乐游、乐居”的全方位服务,让港澳创新创业青年能“一站式”融入湾区,累计孵化港澳(台侨)青创项目团队(企业)超200个,带动超300名港澳台侨青年创业就业。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的朱龙潜博士毕业后,在南沙孵化了自己的初创公司——亚熵科技。“青创基地有完善的孵化机制和配套服务,为创业提供了一个链接大湾区各城市的最佳链接点。”朱龙潜说。
——托举人才。南沙国际人才港内人头攒动,在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不时能看到外国友人前来办理业务的身影。
出台“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新政,实施“顶尖人才领航”“青年人才托举”等九大行动;推出支持港澳青年创业就业“新十条”,针对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痛点,增设“薪金补贴”“证书补贴”等措施……一系列举措,为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核心区增加了底气。
——融合环境。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之际,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也同步开学。“这是内地首个非营利12年一贯制港人子弟学校,学制、课程都与香港本地无缝对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老师、香港创业青年若举家来南沙,完全不用担心孩子教育衔接问题。”在广州南沙港澳合作促进中心工作的香港姑娘叶舒韵自豪地介绍道。
随着充分借鉴香港城市运营经验的港式国际化社区加速建设,“港人、港企、港规则、港社区”融合的环境,都让港澳青年逐渐找到家的感觉。
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吸引众多港澳青年“孔雀北飞”、创享圆梦。“南沙是全国唯一一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目前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2万余人,实现3年翻两番。”南沙区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夯实“制度之利”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交融”的最大优势,也是开放合作面临的挑战。
如何将“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南沙上下清楚地认识到,唯有持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打破三地机制对接的“玻璃门”,让制度创新成果更多、边界壁垒更少。
《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广州金融开放创新实施方案》……今年以来,从财税、法律到金融,随着一个个关键领域的“玻璃门”逐步破除,一系列制度创新政策红利释放,南沙与港澳衔接的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加强,助力南沙抢占制度型开放高地的窗口期。
高端财税专业服务在聚集——
“我们是‘四大’里第一家选择在南沙落户的机构,因为我们看到国家赋予广州南沙非常高的战略定位,南沙将成为大湾区的前沿窗口。”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吴昱英告诉记者,普华永道广东咨询总部落地南沙,也是看中了南沙大开放的机遇。
站在中交国际邮轮广场,这里正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财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人才聚集的高地。今年3月,全国首个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在这里揭牌,入驻企业将享受双“十五”税收等优惠政策……
“注册会计师行业和税务师行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注册会计师和税务师作为涉税服务的主力军,都在以‘专而精’的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南沙区政府副区长琳琳表示。
法律服务多元化合作模式在完善——
“从澳门到大湾区,我们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事业空间。”2022年8月,澳门律师邝玉球代理的一宗涉港民间借贷纠纷案在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线上调解成功。这也成为港澳律师获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执业后,首个由澳门律师代理的案件。
“南沙仲裁院是全国首家自贸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我在这里学习到了粤港澳三地劳动仲裁调解方面的知识。”澳门科技大学学生何兆良表示。今年暑假期间,4名港澳大学生来到南沙仲裁院开启职场初体验。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跨境民商事纠纷逐渐增多,仲裁、调解等多元化机制在跨境商事纠纷解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南沙发挥港澳多元化、国际化法律服务的开放优势,打造了一站式民商事纠纷解决系统平台。广州市律师协会会长黄山介绍,南沙区一直致力于为境外投资企业构建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积极推动国际化法律服务先行示范,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广州·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已入驻30多家法律服务机构。
金融领域互联互通闯出新路——
租车、租房很常见,但租飞机很罕见。在南沙,租飞机发展成了一个几千亿元的大生意。
率先落地全国首单资产包跨境转让、首单二手飞机混合资产包跨境租赁交易;粤港澳大湾区首架双SPV飞机跨境转租赁项目……从飞机交付数量、资产规模等来看,南沙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飞机租赁集聚地。
南沙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南沙方案》组负责人欧阳娟介绍,南沙飞机租赁于2015年起步,历经7年探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南沙重点特色金融产业之一,累计交付253架租赁飞机,项目合同金额近160亿美元。
今年6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广州金融开放创新实施方案》,支持南沙重点发展飞机、船舶、大型设备等领域融资租赁业态,支持南沙联动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租赁集聚中心。
在南沙,像租飞机那样,金融业开放的潜质越来越大,金融互联互通功能不断增强。目前,全区累计落户金融企业超6800家,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吸引46家机构入驻,实缴资本近190亿元。
南沙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出台“南沙离岸贸易10条”,启动南沙“离岸易”综合服务平台,发布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标准……以制度型开放为目标,南沙目前已累计形成884项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被国家和省、市复制推广409项。
“广东已经完成了对外开放的2.0版本,目前正在向制度规则方面的3.0版本递进中。”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说,目前要素流动型开放的红利已经呈现边际递减趋势,规则制度型开放正成为广东新一轮开放的战略制高点。
南沙用持续深入的“软联通”建设,撬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新台阶,一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正在崛起。
打通“神经末梢”
“高铁的开通使南沙与香港实现快速通达,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和时间,从南沙去大湾区主要城市都可在1小时内实现。”在南沙创业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兴奋地说。
“5年前,走陆路从南沙到深圳需要2个多小时,到香港得3个小时以上。”今天,从南沙庆盛站乘坐广深港高铁21分钟就到深圳福田中心区,而到香港西九龙最快只需35分钟……
粤港澳大湾区以“广佛肇”为顶点,“深莞惠”与“珠中江”都市圈分列珠江口东西两岸,隔着伶仃洋相望,在地理上被分隔,导致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发展呈现出“东强西弱”格局,直接阻碍着大湾区发展潜力的释放。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多年来,一江之隔的南沙与东莞存在巨大经济落差。尽管南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开放逐潮而动,但还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为何?“南沙作为空间地理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因其地处广州最南端,是珠三角交通‘神经末梢’。”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东省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超分析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近5年,广东从全局擘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广州加快聚焦南沙基础设施“硬联通”,全力推动南沙联结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节点的交通枢纽建设。
南沙奋力直追,跨越式推进交通枢纽建设开新局,为珠江口两岸分流,为南沙导流,破解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堵点、痛点。
今年5月21日,南中高速洪奇门特大桥顺利合龙,预示着还有不到一年,深中通道将建成通车。届时,从南沙到中山市城区的车程时间将缩短至15分钟以内,到深圳也仅需20分钟。
“这将使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格局得到根本性改善。”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志坚说,珠江口东西岸的发展不平衡,关键是中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枢纽。“地理几何中心代表了城市的先天禀赋,但需要不断完善航运、空运、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才能让南沙转型为交通中心,进而成长为功能中心。”李志坚坦言。
在南沙这个枢纽之地,海上丝路的跃升,与陆上交通的改善一样有张力。
站在珠江入海口广州南沙湾的中交邮轮母港,眺望烟波浩渺的狮子洋上舟楫穿梭,“千年商都”广州的海上丝路从这里通向世界……
“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今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饱含深情的话语,激励着广州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枢纽门户的作用。
在珠江入海口的南沙龙穴岛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智控大厦,透过巨幕落地玻璃,只见红蓝相间的巨型岸桥林立,无人驾驶的拖车载着集装箱不停穿梭……世界各地的万吨巨轮在这里来来往往。
“南沙港五期、国际通用码头、国际海铁联运码头等也在筹建。未来,整个南沙港区的港口通过能力有望达3000多万标准箱,居世界单一港区前列。”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忠说。
今年5月2日,在开通往来土耳其的新航线后,南沙港迎来了首航班轮。满载集装箱的中国籍“中谷黄海”号缓缓靠泊,这条连通土耳其阿姆巴利港口的新航线,正进一步满足中土两国间货物往来需求。
“今年广州市民实现了车厘子‘自由’,啥原因?得益于南沙港货达四方的航运快线,加上配套的港口冷链仓库建设。”广州港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品诙谐地比喻。
一列满载冰箱的集装箱班列从中山黄圃站缓缓驶出,一路奔向广州港南沙港区,1个小时后抵达南沙港南站,然后通过码头运转装船出口欧美国家。
2021年最后一天,正式建成通车的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南沙港铁路,打通了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构建形成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立体运输网络,使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南沙相会。
“近年来,南沙港在畅通广阔内陆腹地与连接国际市场两方面同时进阶,正朝着打造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不断发力。”李品说,通联内外的开放枢纽让南沙成长为跨境电商发展高地——买全球、卖全球,目前累计超过600家企业在南沙备案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这将带动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协同发展、聚势腾飞。”李志坚说。
在全球发展格局大变革下,世界级湾区正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量级选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全新定位。
落实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广东迅速组建由省市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广东省广州南沙建设发展工作委员会(简称“南沙工委”),建立对口服务绿色通道和特事特办机制,凝结强大力量。
“举全省之力把南沙打造成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引领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首次亮相的南沙工委为南沙开发开放定位、定盘,实现从推进重大战略的“开局”进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破局”阶段。
探索“精明增长”
翻阅南沙近年“三农”发展数据,反差让人惊奇不已: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7.18万人、农业生产面积只排广州第三,可农业总产值却连续3年居广州第一?
“去大湾区各处的高端饭店、超市看看,答案就能明了。”面对记者的疑问,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近两年,南沙青蟹风靡大湾区,其中上品“黄油蟹”满身是膏,在香港卖到2000港币一只;葵花鸡、小虎麻虾、佳丽蕉等生态农产品让食客“食过返寻味”,万亩都市田园令游客流连忘返……
“南沙地不大、人不多,干就要干高品质的事。我们规划的‘未来城市’不照搬西方标准,而要走自己的路,构建‘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南沙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探秘南沙青蟹何以“叫响”大湾区,不难窥见这座“未来城市”挖掘生态宝藏、谋划“精明增长”的苦心。
珠江入海口处的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内,有座“建在塘头的渔业研究院”——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从楼上眺望碧海蓝天,潮涨潮落间,南沙青蟹自然天成,悠游自在。“南沙区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广州唯一的渔业研究院,瞄准的就是打造国际水产种业创新高地。南沙青蟹、小虎麻虾这2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色品种,正是我们集中精力攻关的结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会宏说。
“南沙有广州最大的天然咸淡水养殖区,4万亩咸淡水交汇区域,出产的青蟹特别鲜美。然而,前些年在青蟹产业迈向规模化、品牌化时却遇到瓶颈——人工繁殖没能完全解决,种苗主要依赖野生捕捞,品质、产量不稳定。”赵会宏说。
“北有阳澄大闸蟹,南有南沙青蟹!”南沙一边讲述着青蟹的动人故事,一边集结产学研各方力量,终于攻破青蟹人工育苗技术难关。
小小青蟹迅速形成10亿元产值的大产业,黄油蟹“蟹中茅台”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抢救、发掘特色生态资源,将本土品种发扬光大,南沙这条路走得及时。”赵会宏深有感触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为什么?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南沙的麻虾,上世纪80年代地方科技局就搞过育种推广,至今没有进展,只因繁育技术成熟的南美白对虾进到中国,占据了餐桌。我们重拾麻虾、青蟹育种,既可防止‘卡脖子’风险,又能抢占高端市场。”
南沙近日宣布,将发力海洋牧场装备、种业等7大赛道,建设深蓝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基地,打造华南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成长于南沙的A股市场“蔬菜种业第一股”绿亨科技,见证了南沙一路探索高附加值农业的执着。“我们是入驻南沙第一家蔬菜种业企业。选择南沙,是因为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建旅游小镇时,南沙却建了国内第一个种业小镇。”绿亨育种研究院院长助理赵晨回忆。
走进绿亨研发基地的番茄大棚,浓郁的番茄香扑鼻而来。“这些品种都还没有命名,它们暂时不会走上市场。”赵晨透露,育种可谓千里挑一、万中选一,基地仅小番茄一年就要筛选3000多个品种。
“南沙将大片土地投入漫长的育种研究,支持我们建华南种子研发基地;我们的种质资源库等项目,能得到真金白银的扶持……让我们安心扎根。”赵晨说。
南沙用年复一年的执着,点亮了湾区“种业灯塔”:随着“湾区种业灯塔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以科企融合为核心,推广、转化、服务三链叠加的种业发展机制日渐成熟;与16家科研院所搭建的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吸引了海大、恒兴、温氏等名企集聚;全国首个淡水鱼类南繁基地建成投产、福布斯新晋独角兽榜首的广东中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落地……
生活在南沙,从鲜活海产到健康蔬菜,生态美食巧妙搭配;从滨海湿地到都市田园,生态美景交相辉映。南沙不仅获评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还在去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称号。
在广州市规自局南沙区分局负责人看来,来自国际国内的认可,源于南沙在城市规划上的“精明”——注重布局“战略留白”、营造生态空间。
城区正中心,万亩现代都市田园正敞开迎客。周末走进明珠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水旱轮作的“凤凰稻羽”试验田、药食同源的“特菜”种植区、“鱼菜共生”的生态智慧渔场……10多家科研机构的试验田错落有致,让市民体验农业科技、饱享田园风光,更可在“乐耕田园”租地托管,体验耕种和收获的乐趣。
“高峰时公园一天客流达上万人,‘乐耕田园’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南沙都市农旅的标杆项目。”广州南沙明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燕婷认为,南沙在城中央大范围开辟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为现代都市农业提供了“南沙样本”。
产业园环绕间,万亩滨海湿地则成为候鸟天堂。乘船逐溪荡入南沙湿地红树林,白鹭密集筑巢,雏鸟嘤嘤不绝,仿佛来到一片“产房”;船头忽而路过黑天鹅一家6口,好奇探看。“它们不怕人,它们才是湿地主人。”湿地工作人员笑道,每到冬季,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迁徙栖息于此,十分壮观,“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的身影也在其中。
候鸟们不会想到,被誉为“广州之肾”的这片湿地竟为人工形成,专为候鸟打造。
“1999年冬天,在此意外发现大群红嘴鸥,经论证,这里是候鸟迁徙的一条重要路线。当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改造,渐渐营造出成熟的湿地生态系统。”工作人员介绍,湿地已成为集生态研究、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羊城新八景”之一,游客登上海景塔顶,既能眺望繁忙的南沙港区,饱览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又可尽享“人鸟乐悠悠”的生态美景。
广东省委提出,要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要做优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充分体现‘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成为人人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浓缩的精华。”郭永航说,“南沙开发建设要集约节约,疏密有致,适当为城市留白、为发展留白,不留历史遗憾。”
南沙的未来,令人畅想。
今年,广州提出打造中心城区、南沙新区“双核”概念。最新的广州南沙空间方案,明确了“海洋城、枢纽城、人民城、未来城”的发展愿景。然而,要实现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到交通枢纽中心、再到功能中心的“三级跳”,尚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南沙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范例”如何打造?路径如何创新?产业发展逻辑与人口增长逻辑如何互动?“湾区功能中心”势能如何释放?都需要一一破题。
产业高端化,产值高附加,人口人才化,城市生态化,不重复“大城市病”老路……随着调研的深入,记者真切感到,这座在一片荒滩蕉林上长出来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滨海新城,正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沙实践,探寻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