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190号建议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创业创新服务处 时间:2024-04-30 字体: [大] [中] [小]

谢高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推动广州创新发展的建议》(第20242190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国资委和黄埔区政府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办理,并与您在4月25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培育各类创新主体,推动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发展。目前,我市有22家企业入选2023年胡润独角兽榜单,总量居全国第四;并培育出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847家和创新型中小企业8686家。

  一、我市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打造特色载体示范园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黄埔区政府积极争取工信部支持,构建了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示范园区,打造了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产业等三大支柱产业融通服务平台,以“产业载体+龙头引领+企业抱团+平台赋能”模式,通过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畅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产业链上超1000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汽车产业方面,广汽本田带动区内近40家汽车零部件、汽车设备中小企业发展;加特可与阿雷斯提汽车,伟巴斯特与敏实汽车、敏惠汽车、丸顺汽车、铭祥汽车等零部件公司达成采购协议。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乐金与创维、电气硝子,视源与璨宇光学,美维电子与汉源等达成采购协议。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要素赋能科技企业发展。一是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先后出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方案》等,推动出台《广州市关于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科技企业集聚。二是紧扣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核心创新要素,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2022年度,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户数1.87万户,合计加计扣除金额超过950亿元。三是探索“一区一机构”服务体系,市区联动搭建形成“街镇-园区-企业”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全覆盖、政策全触达。2023年,全市共举办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题活动超过200场,服务6400多家企业。

  (三)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跃上新台阶。一是市区两级打造政策矩阵。高规格统筹出台了《专精特新培育三年行动方案》。《方案》立足于提供具体方向、鼓励加大研发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自主攻克“卡脖子”难点,对于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首贷贴息、担保费补助等扶持政策;对于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除了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外,开展贷款贴息,单个企业补贴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对于获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财政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并对企业开展上市挂牌业务中产生的费用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二是优化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环境。充分利用政府引导基金锚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投融资,截至目前,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累计投资云宏信息、超音速、明珞装备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合计投资5.38亿元;累计投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7家,合计投资27.87亿元。三是开展“专精特新”资源对接等系列活动。鼓励国有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针对能够使用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服务进行国有替代、近地化采购的,予以一定政策倾斜,不定期组织国有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线上、线下对接活动,以产品订单、技术合作等方式,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建立“政-产-学-研-金-服”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支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搭建起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要素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开辟产业界“出题”、新型研发机构“答题”、相关机构“服务”的全链条创新发展新路径。开展“走进大院大所”“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线下对接活动,促成30多家企业技术需求与20多家平台的180余项成果精准对接,其中,黄埔材料院与粤芯半导体围绕10多项“卡脖子”材料开展定制化联合攻关;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与20余家中小企业合作解决信息技术领域安全、自主、可控的技术难题。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如声博士联合清华大学建设“全球首座-21dB声学实验室”。

  (五)构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创新支撑体系,创、投、贷、融联动发展。推动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和500亿创投母基金,创投母基金已出资设立3只子基金;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215亿元,累计投资广州项目达130个,4家获投企业成功上市;发挥“资本招商”“基金招商”作用,投资德睿智药、英美达等11家企业在穗落户。风险共担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发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截至2023年底,资金池累计为广州市11855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金额1724亿元,发放贷款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有关部门和黄埔区政府继续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更优服务促进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产业链,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强链补链稳链工作。中小企业是制造业强链补链的重要力量,将进一步细化中小企业强链补链稳链行动,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市场、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融通创新共铸产业韧性,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构建“地方国企+专精特新”的产业链协同新模式,推动国企率先开放应用场景,鼓励市、区属国企和园区优先采购市内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

  (二)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打造国际科创高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国家战略”集中落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支撑广州东部中心建设,打造引领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王牌军”的落地运营。布局建设更贴近产业、贴近市场、集研发和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促使更多重大成果落地。

  (三)紧盯创新主体,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研究出台《广州市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继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助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提升。

  (四)构建优质融资服务机制,优化“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与北京证券交易所深化合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培育机制、综合融资服务机制,畅通优质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渠道。引进更多风投创投和天使投资机构,更好发挥产投、创投、科创母基金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功能,引领中小企业群体更好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4月30日

  (联系人:麦洪辉,联系电话:1382977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