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工信函〔2020〕155号
叶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应用“智能+”,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建议》(第2020212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2020年9月5日进行了沟通,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有关建议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顶层规划,推动产业融合示范
1.出台保障政策。2020年3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广州市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建设,促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的支持。市发改委研究制定《广州市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计划(2020-2022)(征求意见稿)》,围绕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择优给予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单位资金支持。出台《广州市关于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支持智能产品创新,深化发展智能制造,开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项目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产品研发、业态模式创新等项目。出台了《广州市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通过整合政府及社会数据资源,逐步推动大数据与产业发展、政府治理及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强市。
2.拓展“智能+”应用场景。一是在疫情期间,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互联网企业,征集并收到97家企业申报的173个案例。其中,85个数字技术产品入选广东省首批数字技术产品名单,并通过“粤商通”平台设立主题专区持续推广及长期供需对接。二是为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在广州市深入应用,面向全市征集了一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案例。遴选后向全国宣传推广优秀数字技术解决方案,公布了73个优秀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三是开展区块链项目征集并评审出15个优秀应用案例,涉及商品溯源、电子政务、供应链金融等多个领域,面向全社会进行市场应用示范推广。四是落实试验区软硬件产品供需对接。公开征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截至9月3日,共收集145家企业申报的268个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涉及医院智能配送机器人、无人驾驶清扫车、智能门禁、智慧路灯等。
3.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骨干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模式创新方面成功打造华凌制冷、视源电子、白云电器等一批应用标杆企业。在交通领域,建设完善智慧交通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综合枢纽、高速公路、城市交通、长途客运站的客流、运力、路况、环境等要素的实时监测、趋势预测、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在医疗领域,拓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全面上线基于大数据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平台。开发了广州市基于大数据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平台,有力强化了卫生综合管理数据整合分析,多角度、多维度提升卫生健康管理决策水平。
(二)积极引育龙头企业,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加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举办线上线下招商活动,加大投资推介力度。今年以来,全市各区举办招商推介类活动(包括线上、线下)82场,对制造业企业来我市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走出去”+“云拜访”开展靶向招商。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青岛等地有针对性地上门拜访企业,还通过“云拜访”与有关企业线上对接。今年以来通过实地及线上拜访,市、区招商部门共与近300家企业进行了一对一洽谈。
2.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医疗、环保、公共交通、自动驾驶、监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近年来,先后对面向智慧城市的视频云+公共安防行业应用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基于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基于互联网影像的智慧健康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给予资金扶持。
3.加强广州重点区域招商力度。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先后获评首批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广州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琶洲互联网龙头企业聚集,已引入阿里巴巴、腾讯、复星、唯品会、国美、小米、科大讯飞、树根互联等多家龙头企业,琶洲已形成新产业“虹吸效应”,辐射引领效应不断加强。加强试验区招商力度,向试验区琶洲片区推荐京东集团供应链金融总部、名创优品全球总部、新澳数能南方总部等项目,积极组织项目方与海珠区投促部门开展座谈交流,推动项目选地落户。
4.推进广州试验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推动科大讯飞机器人智能交互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完成平台服务器测试集群建设和面向实体机器人平台的版本发布,接入云迹科技、猎户星空科技等头部服务机器人厂商进行试用。二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树根互联“根云”平台入选工信部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在线管理的各类高价值工业设备超66万台,赋能80个细分行业,在全球部署了6大可用区域,为20多个国家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
(三)搭建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1.制定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从2002年开始规划,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横向联接市级各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区的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枢纽和信息资源管理中心。2019年7月,广州市以政府令方式印发实施《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明确了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16类基本信息的采集、核准和提供,保障信息共享应用可持续发展,落实依职能共享和“一数一源”,为政府大数据应用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依据《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遵循依职能共享的原则,为政府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信息共享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在提升行政效能,方便市民办事方面成效显著,政府信息共享的广度和应用深度都处于国内领先。
2.推动政府信息共享。一是畅通政府信息共享获取渠道。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分“共享资源目录”、“基础信息库(含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共享交换”、“专项工作(应用)”等模块。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供需双方可按照授权在线提交信息共享申请,即可实现自动分发;而对未获得授权的信息,经协商平台可协助完成信息的匹配。建立政府信息共享争议协调处理工作机制,按照《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有效推进和规范本市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调解决信息共享申请的有关争议事项。二是制定政府信息共享目录。2017年11月印发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目录(第二版)》,本版目录共有1999个数据主题,分别来自52个市级部门,其中包括基础信息71个数据主题,部门信息699个数据主题,专项信息1229个数据主题。2020年为方便各部门开展信息共享业务,升级广州市政务共享业务服务系统,实现统一门户、统一工作台,将信息共享线下流程搬迁到线上执行,支持通过资源目录业务子系统实现目录检索、目录注册、目录变更、目录废置等功能,进而实现共享目录实时、动态更新。
3.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交换。一是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接入单位151家,平台有信息资源主题3722个。累计交换数据635.63亿条,汇集数据超过151.29亿条,日均交换数据3748.4万多条。有效支撑了优化营商环境、综合治税、中小客车总量调控、商事改革、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40多项政府重点和民生热点工作,为政府大数据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该平台实现与省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截至2020年6月,通过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系统发布目录数741个,目录数据已全部汇集到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与目录全部挂接,已向省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累计提供199个数据主题17.36亿条数据。
4.推动电子证照系统应用。广州市电子证照系统已创建507种证照目录,34个部门与市电子证照系统完成制证签发对接。其中422种证照已开通上线,共签发了约1776万张电子证照(其中工商营业执照已签发了约289万张电子证照,居住证已签发314万多张电子证照,职业资格证247万多张电子证照,结婚证294万多张电子证照)。
5.加强信用“双公示”信息应用。信用“双公示”信息已归集37部门11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总计为2366.93万余条,实现双公示率100%。通过“信用广州”网站发布信用“双公示”信息约273.59万余条,并同步报送信用广东、信用中国。公众通累计浏览415.96万次,累计查询信用记录查询179.34万余次;信用广州网累计发布风险提示4425条,信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432篇,含其他栏目新闻共计10188条。通过核查行政处罚信息、公示黑名单信息、开发红黑名单信息查询接口等手段,支持市商务局、广州海关等政府部门开展信用应用,促进联合奖惩机制建立。
(四)加大人才引育,强化创新要素集聚
1.积极引进产业高端人才。2019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才是第一资源”重要思想,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全力推动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优化提升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评选支持创新领军人才20人、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2977名,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培养资助方案,通过认定高层次人才898人(其中杰出专家99人、优秀专家372人、青年后备人才427人),实施“岭南英杰工程”首期选拔工作,共选拔两个梯队104名后备人才,累计发放人才绿卡6333张。截至12月,在穗院士98人(含柔性引进),其中全职工作院士38人;市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13人。
2.配合出台我市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到我市工作,2019年8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是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中率先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人才认定和补贴办法的城市之一,明确对在我市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并对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出台,使得在我市工作的境外人才实际税负水平明显降低,对我市吸引境外人才、构建国际人才高地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7月1日,该项补贴已正式启动申报。
3.青年创新人才群体不断壮大。我市大力加强博士和博士后“三站一基地”建设(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截至目前,我市共设有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分站10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98个,博士工作站42个。其中,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站(流动站)、基地10个。一方面,我市紧密契合广州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实施“靶向引才”、“精准育才”。对新进站博士后给予科研资助和生活补贴,对留(来)穗工作的博士后以及与我市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博士给予安家费或生活补贴。在全省率先开展博士后国际培养项目,每年资助一批在站博士后赴国(境)外开展培训研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每人最高资助10万元。另一方面,重点资助与广州重点发展行业、重点产业领域(人工智能)密切关联专业的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4.加快推进广州人才大数据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建设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工作,积极推进广州人才大数据建设,立足加快人才高地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集聚各类人才数据,建设包括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家在内的各类人才数据库群,开展大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研究,支撑人才资源规划、引进、开发、培养、评价和服务等各方面大数据应用,加快人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移动互联网场景应用,支撑用人主体和人才高效对接,提升精准服务能力。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
(一)聚焦重点载体
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广州市创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协同发力,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落户试验区,吸引龙头企业在试验区拍地建设项目。二是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入库登记和省骨干(培育)企业遴选(复审)工作,遴选出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作用大、具有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优势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以龙头企业培育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二)加速应用场景征集
持续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征集,聚焦产业融合、民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向,征集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推广价值的数字产品及解决方案。建设广州市供给产品库,依托广州市重大活动及论坛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快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普及推广。
(三)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开展2021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项目入库工作,围绕人工智能数据服务平台、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平台等方向,持续推动我市云从科技、佳都新太、科大讯飞、京华、凡拓数字等8家企业项目入库。
(四)持续推进数据开放与共享
按照《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要求,进一步发挥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作用,鼓励政府部门依行政职能提出信息共享需求,促进部门间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为实现政府精细化管理和惠民服务提供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充分运用我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果,实现政务服务环节数据全互通,围绕为市民、企业办好一件事,打造更多“一件事”主题服务套餐,比如个人出生、死亡以及企业开办等一件事集约化政务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引力度,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推动“广聚英才计划”落地见效。落实“广聚英才计划”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力求在人才培育引进、使用评价、分配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改革创新,破除阻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瓶颈,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广州模式”。二是提升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的精准度。积极做好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的申报服务工作,探索对入选者给予市级资金配套支持。优化实施“1+4”政策项目,吸引更多市外优秀人才积极申报,将财政资金和政策资源聚焦到有利于提升广州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开创战略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的顶级人才及团队上,进行精准施策和待遇倾斜,培育广州本土领军人才。三是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学术研究、项目研发、交流培训等活动支持力度,兑现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待遇承诺,提升专家服务水平。推进“岭南英杰工程”实施,加快培养两院院士和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后备人选,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和基地建设,扩大高层次人才后备库。
感谢您对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9月9日
(联系人:陈成,联系电话:8312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