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405 号建议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民营经济处 时间:2023-03-24 字体: [大] [中] [小]

王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广州民营经济的建议》(第20232405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2月27日进行了电话沟通,3月1日和7日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分别与您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学技术局、财政局、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公安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部署,坚定不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扎实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实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稳定市场主体,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民营经济发展呈现稳定恢复、稳中提质态势。

  (一)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量质齐升。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印发实施《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广州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方案》《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强服务树标杆、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行动方案(2022—2026年)》等政策文件,《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已列为2023年度市人大重点立法项目,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强化协同创新。实施企业牵头重点领域研究计划,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34家高水平企业研究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中海达研究院研发的“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协作服务网已列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建设的14 个合作项目之一,协助国家推动“北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三是强化企业梯次培育。2022年,全市新增全球“独角兽”企业9家(增量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7家民营上市企业、5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23家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97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占全省三分之一)、456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两个不同维度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形成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97%是民营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70%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达90%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格局。

  (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激活民营企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持续加力。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从转化机制、激励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支持,克服疫情和部分行业下行影响,2022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超过20000项,合同成交额超过2600亿元,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二是在开放应用场景上持续加力。出台广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进应用场景建设若干措施、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每年发布不少于100个应用场景建设项目,2022年依托数字政府创新应用平台举办物联感知•智慧水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五期主题活动,发布政府部门应用需求348个,征集企业解决方案354个,累计展示优秀案例30多项,政企供需对接20余次,累计发布示范性应用场景192个,14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名单。三是在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上持续加力。在自动驾驶领域,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和混行试点探索,全市开放道路789公里、发放测试牌照201张,有效测试里程超过590万公里,集聚了百度阿波罗、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广州沃芽等国内排名前4的自动驾驶公司,培育了如祺出行、文远粤行、有鹏出行等一批新兴出行平台。在智慧城市领域,打造白云机场T3航站楼、南沙邮轮码头、南沙港、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地下空间、中新知识城重点产业平台等一批重点场景模板,5G消防应急救援项目等20个项目获2022年“绽放杯”奖项。在智慧教育领域,2022年智慧阅读项目获评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广州共享课堂”累计上线课程8335节课、总访问量15.6亿人次。在智慧医疗领域,民营企业承建了大多数的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105家医院和165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实名制就医和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发码数超2772万个,用码数超3.7亿人次,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机构266家,调阅后互认率达96.5%。

  (三)提升科技金融牵引力,帮助民营企业破解科技创新难题。一是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2022 年市本级财政投入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超过 80 亿元,通过补助、奖励、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包括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创新发展。在市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题,2022 年投入约 3 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能力,并对小升规企业予以奖励。二是强化政策性基金赋能引领。我市设有新兴产业引导、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发展等多支基金,支持包括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12月,广州科创母基金已与22家合作机构完成子基金组建,实缴规模合计71.95亿元,已投资广州项目79个(含引进项目),投资金额16.66亿元,实际完成返投倍数2.88倍。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已设立26个子基金,子基金累计实缴规模95亿元,已投项目134个,累计投资金额75亿元,已投项目共有 9 家上市交易,其中 2022 年新增云从科技和翱捷科技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 个项目已获上市委审议通过,4 个项目正在排队上市中。三是强化政银合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建行、招行、广州农商银行合作,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计2200亿元专项融资额度。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合作银行累计为我市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超1168.26亿元、发放贷款727亿元。

  (四)提升人才政策保障力,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完善产业科技人才体系。调研形成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成长开发路线图,起草了我市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起草我市人才安居办法及配套文件,着力构建“安居补贴+共有产权+租赁型住房”一体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推动成立生物医药、汽车、金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6个重点产业人才联合会,助力行业领域民营企业引才育才。二是打造引才育才聚才金字招牌深化人才绿卡制度,探索差别化入户政策体系,2022年共办理引进在职人才7.57万人,累计发放人才绿卡12866张。在民营企业设立240个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推动陈十一院士工业软件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鄂维南院士墨奇科技等一批高水平人才项目落户广州。实施“智汇工信才聚广州”高校招聘活动,赴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招聘人才。三是畅通民营企业专技人才职称申报通道。设立多个职称申报点和机电行业协会、电子行业协会等6个行业协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助力民营企业专技人才申报职称实现“零现场”全网办。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市属技工院校与人工智能、软件和信创、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19条产业链链主企业就专业建设、校企双制班、新型学徒制等深度合作,去年新增企业新型学徒制备案1.5万人次。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诚如您所言,广州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产业能级和规模仍有待提升,有全国影响力和产业主导力的企业仍然较少;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场景开放仍有较大空间;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在与政府引导基金对接方面还不够顺畅;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型领军人才和行业专家比例还相对较低,民营中小企业还不同程度存在招聘难、用人难等问题。这些既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也是市政府部门要靶向攻坚、合力破解的重点和焦点。我局将会同相关会办单位,认真吸纳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链主企业主导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一是支持链主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突破。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项目资助机制,支持链主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接科技重大项目,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融合型技术创新突破,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进一步把准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方向,解决技术研发、数据共享等难题。二是抓实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支持广汽、广药等大型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平台,通过生态构建、赋能带动、数据联通、场景开放、政府采购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以打造上市公司为重要途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龙头企业与初创期、有潜力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合作,帮助其解决产品配套、上市融资等问题。三是以企业梯次培育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链群争取2023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推动1000家企业上规模发展,进入“科技型企业育苗库”的企业超过50万家。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产业用地“招拍挂”、产业载体管理、行业标准制定、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链群“近地化”协同布局,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软件和信创等重点产业链之间互为应用场景、互为配套,合力构建“万千百”规模化产业链群梯队。

  (二)进一步推动科技赋能应用,助力民营中小企业开辟新赛道锻造新优势。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推动“领军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实施“投资+孵化”“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二是推动释放更多应用场景。落实落细《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系统梳理政府端和市场端需求,稳妥有序向民营中小企业释放“智慧+”应用场景。智慧城市方面,进一步强化“穗智管”底座支撑能力,结合城市级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化经济运行和行业应用建设,全力支撑广州民营经济发展。智慧医疗方面,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继续推进广州市智慧医院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公立医院开展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应用。三是大力实施四化平台赋能产业、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以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为路径,大力培育创新型、基础型、服务型三类平台,全面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向工业经济各领域、全链条、多场景赋能应用,重点升级打造五大支柱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转型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纺织服装、美妆日化、智能家电、珠宝首饰、食品饮料),全力提升五大制造服务业(定制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系统集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融合赋能水平,推动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三)进一步优化融资发展环境,疏通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金融血脉。一是强化政府基金对民营中小企业加持赋能。发挥好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产业投资母基金及直投基金作用,增强市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合力,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对接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为处于孵化期、成长期的民营科技企业引入源头活水。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倍增行动。及时发掘硬科技技术落地转化和企业早期发展需求,推动独角兽企业市场显示度和影响力,做实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库,联合上交所南方中心、深交所广州服务基地、新三板华南基地、北交所专精特新专板,分层分类重点培育辅导,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三是促进科创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强化资本在产学研用中的桥梁作用,选择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开展中小微企业产业链群融资促进活动,深化“创产融”对接和信息共享,统筹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和风投创投工具,完善融创新支持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保障体系,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胜势。一是以政策优化支持民营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出台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和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完善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及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生活保障配套措施,深化科技部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持续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构建全方位覆盖、全链条支持、全周期激励的高层次人才工程体系,为民营企业引育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行业专家、产业创新团队及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以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体系提升育才储才水平。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在穗高校创新发展,高标准推进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人才引进建设试点。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全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政策,畅通民营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申报流程,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职称自主评审委员会,创新完善职称评价方式,拓展民营企业专技人才发展空间。三是以创新生态激发人才选用活力。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构建“认定”“遴选”“择优”并重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体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良好环境。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3月16日

  (联系人:陈明,联系电话:83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