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 长者助手 繁体版 简体版 市民网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323号建议的答复

信息来源:投资与合作处 时间:2024-04-23 字体: [大] [中] [小]

王泽新代表:

  您提出的《借鉴城市间共建产业园模式,推动广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42323号)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海珠区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我们一致认为:您及其他27位代表共同提出关于调研我市产业链及企业的用地意向并分层次出台指导意见,与周边城市间开展产业园合作项目协商等建议,对推动我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4月15日和16日,我们与您进行了沟通交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广州市产业园区有关情况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多措并举,构建工业园区梯度层级体系,保障产业载体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积极创建省特色产业园。聚焦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按照省组织申报省特色产业园工作方案,“跑上去”对接省工信厅争取支持,“沉下去”现场指导各区积极创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花都经济开发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园区成功获评省特色产业园。2023年推荐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白云区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3个园区积极创建省特色产业园。

  (二)打造十大市级价值创新园区。出台《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围绕规划、土地、产业、企业、创新、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提出具体支持举措,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等10大市级价值创新园区,着力打造“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六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平台。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市区统筹协调力度,对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稳步推进园区建设。

  (三)市区联动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坚持市区联动、以市为主、集中资源、重点打造,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建设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区。联合增城、白云区政府组建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坚持一周一调度、两周一现场,在园区选址、规划建设、用地报批、产业招商和省市重点项目申报等方面细致铺排,及时协调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充分调动广州工控集团、增城产投集团等优质国企参与,成功引进广钢气体、万宝商发再制造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项目入园发展,为园区产业集聚夯实基础。

  (四)推进低效园区提质增效。印发实施《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工作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广州市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以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带动全市低效园区改造提升。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遴选88个低效园区提质增效试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70公顷。改造后建筑面积由499万平方米提升至892万平方米。市财政给予资金扶持累计逾4.5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百亿元。积极引入中集、联东等优质专业化园区运营商参与,培育了T.I.T、佳都等一批本土园区运营品牌,实现多数园区由租金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

  (五)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摸清全市村镇工业集聚区底数,我市现有村镇工业集聚区1987个,总用地面积约97.8平方公里,占全市现状工业用地约25%。针对村镇工业集聚区土地整备难、改造成本高、改造动力不足等难点堵点构建政策体系,明确“淘汰关停一批、功能转换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三大实施路径,探索形成政府收储、国企主导、龙头引领、专业运营等多种改造模式。近两年遴选16个“工改工”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60公顷,预计可新增12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举办村镇工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设计大赛等活动。

  二、大力开展区域性产业园区合作

  (一)合力推动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2021年5月,省委批复实施《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规划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下辖“三园一城”,包括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和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总体方案进一步理顺了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架构,对两市权责进行了细化,对合作区的经济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和财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合作区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鼓励支持合作区在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政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干部激励、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等方面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同年8月,广清两市联合印发《高质量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就组建管理机构,落实经济、财税等管理事务方面,明确了38项具体推进任务事项。省委编办于2023年2月正式批复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机构设置,广清、广佛、广德“三园”管理机构于5月揭牌,正式开始实体化运行。合作区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202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94亿元,同比增长24.2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全口径税收8.34亿元,同比增长11.21%。

  (二)优化产业协作共建“广梅模式”。以广梅产业园、梅江园、兴宁园为基础,与梅州市共建广梅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强化“帮扶市主导、专业团队运作”管理理念,健全“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架构。2023年,广梅合作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48.5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广梅园畲江片区82.5亿元,同比增长25.9%,连续四年增速超过20%;实现固投93.9亿元,同比增长19.37%;实现税收收入17.72亿元,同比增长9.26%。

  (三)丰富区域协调发展“广清经验”。以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广德(英德)产业园3个广州主导开发建设的园区为基础,与清远市共同打造广清产业有序转移合作园,开发建设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采用“园区管理机构+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集群”的开发模式,推动形成“1小2大”(小管理机构、大开发平台、大社会管理)的园区运营机制。2023年,广清合作园累计引进项目692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9亿元,同比增长24.2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5亿元,同比增长15.6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8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8.5亿元。

  (四)探索产业转移合作“广湛实践”。充分利用湛江市现有重大产业平台基础,将奋勇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全域纳入广湛产业有序转移合作园。广州市与湛江市两地政府已审定通过广湛合作园选址范围,并共同制定印发了《广州市人民政府与湛江市人民政府共建广州市—湛江市产业转移合作园框架协议(2023-2035年)》,双方共同明确了合作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共建机制、资金投入、工作措施、双方权责、共享机制等。

  (五)谋划县级产业转移合作“广肇路径”。广州市4区与肇庆市5县(市)建立对口产业协作关系,共建广肇县级产业转移合作园,积极对接肇庆市需求,推动肇庆市5县(市)立足资源禀赋,明确主导产业发展定位,配合制定了《广州市加快推进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产业有序转移工作为着力点推动省级合作平台高质量建设。

  (六)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我市联合梅州、清远、肇庆等粤东西北城市围绕产业需求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进“反向飞地”布局初见成效,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的“反向飞地”形态,包括:综合功能型,如梅州五华在番禺设立了“梅州五华(番禺)大湾区经贸发展中心”,梅州平远在南沙设立了“南沙·平远国际经贸合作中心”;招商展示型,如天河联合肇庆广宁设立了广宁—天河产业转移联络办公室;专业合作型,如梅州大埔与广东工美数字文化公司合作在海珠区探索设立“大埔青花瓷行政区品牌建设暨广州协同研发中心”,湛江廉江与广州市原子设计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白云·廉江小家电设计研发中心”,构建“白云设计+廉江生产”的帮扶协作模式。未来,市发改委将以全省大力推进的产业有序转移工作为契机,在城市合作中研究探索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支持重点产业链条补链延链强链,巩固提升产业链韧性安全。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新模式,推进被帮扶地在我市建立多元化“反向飞地”,推动帮扶模式创新反哺广州发展。

  三、下一步共建产业园的工作思路

  落实“二次创业”再出发要求,借鉴先进城市加大市层面统筹力度、强化政策设计、突出产业特色、实现集聚发展等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做法,结合广州实际,按照“化零为整、成片连片、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思路,出台优化产业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以“揭榜挂帅”方式择优遴选一批主导产业明晰的特色工业园区,推动“产业生态入园”,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稳步有序推进“工业上楼”,提高园区“四化”赋能水平,咬定目标、久久为功,以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广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市层面成立推动全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强化高位推动、政策驱动、精准施策,统筹明确各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对各区产业项目的可研论证、规划建设、产业招商等全过程工作指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形成适应区域资源禀赋的产业特色。

  二是强化产业载体适配供给。市本级整备部分规划工业用地用于市级重点项目、产业保障房建设等。支持供应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科研”“工业+公用设施”“工业+商服”等混合产业用地。加强规划设计和施工审查,确保产业载体建设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和对应行业标准。

  三是积极发动优质企业参与。鼓励优质国企、优质园区运营商争当我市产业园区建设主力军,引进培育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园区建设运营主体。市属、区属国企要积极参与产业保障房、特色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为优质制造业项目落地提供一批适应新形势、赋能新技术、承载新产业、契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新型载体。

  四是引导资金投向产业园区。推动各类资本投资园区开发建设,加大工业用地成片连片开发、存量工业用地盘活挖潜力度,实现用地效率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探索设立市级工业园区产业基金、建立专项资金池、试点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支持重点工业园区打造。引导金融机构对园区项目给予整体授信,提供中长期、大额度的优惠利率贷款。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切实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税制统一性,可考虑针对产业园企业群开展财税效益评估,促进产业项目经济税收贡献与城市资源投入相匹配。

  五是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城市间共建产业园模式的建议与现行规划环评等相关政策无冲突,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共性工厂建设,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对不同产业链领域进行细分,主动寻找、吸纳细分领域内企业共性内容,鼓励其通过市场手段,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聚集,将耗能与供能(清洁能源)、排污与治污的企业有机结合一起,实现供能与治污集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六是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全市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和评估分析平台,展示工业用地用房供应信息、提供评估分析等功能,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供需对接服务,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探索工业园区入园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备注矢量坐标,跟踪分析园区整体产出效益。

  感谢您及其他代表对我市产业园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复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4月19日

  (联系人:龙建雄,联系电话:8312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