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深刻指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这一最新论断,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无疑是着力点。也因此,今时今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受万众瞩目、集万千“宠爱”。
那何为支柱产业?
支柱,意为起支撑作用的柱子,必须扛得起、顶得住,为中坚力量。支柱产业,顾名思义,即起着支撑、引领、推动作用的产业。它一般“身强体壮”、关联和带动能力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何要以支柱产业为主阵地?支柱产业,具有相当基础,规模体量较大,本就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产业名片”。体量、基础、优势,这无不意味着该产业链条长、积淀深、吸纳人才多,各类资源要素深度聚集,更有条件、有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汽车产业,就是典型案例。
汽车产业附加值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被不少城市奉为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加速迈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了换道超车。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迈上3000万辆台阶,跃升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其背后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新”风扑面、“新”意盎然。
不妨再看个细节——去年,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在那里,高度“聪明”的生产线可实现100400种配置组合,每53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一斑窥豹,借此我们可以直观感受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可以深切感受到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
如何进一步将“主阵地”筑牢、做强?
在阵地上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凭借先天条件、后天努力,经过多年积累,各地都已形成了各自的支柱产业。它可能是传统产业,也可能是新兴产业。“主阵地”再次提醒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风景”不在别处,就在原有基础之上。产业有新旧之分,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粗暴破旧或盲目立新。各地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新审视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主动取舍、精准聚焦。
在要素上加码。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在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上,资金尤为重要。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投资的“分量”影响产业的增量。比如广东是靠制造业起家的,制造业是广东深厚的“家当”。到今年3月,广东工业投资已连续3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支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拔节生长;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助力广东先进制造业集群吐故纳新,让广东制造“筋骨”更强劲。
在创新上催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支柱产业,或许大,但未必强、未必“新”。对此,要持续优化支柱产业政策,全链条破解发展痛点难点;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坚持“一企一策”“一行一策”精准做好服务,以“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赋能企业发展壮大……
主阵地,就是突破口,就是着力点。坚决筑牢“主阵地”,必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更大空间、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