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里聚集着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实验室。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浩控制”)就位于大院智能制造大厦里,是广东最早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企业之一。短短3年内,“小巨人”越来越多,目前广东(包含计划单列市深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为429家,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在第十七届中博会17日举办的相关论坛上,专家、企业家们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有关部门应围绕政府采购、财税、金融等政策环节发力,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让“小巨人”的市场影响力尽快得到提升。记者注意到,在政策组合拳加持下,广东正在精准描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蓝图,“小巨人”队伍有望进一步扩容。
问题与挑战:人才市场资金三大关
“据我们初步统计,现在全国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里,我们是唯一一家测试工具软件企业。”广州掌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浩告诉记者,公司瞄准该细分领域发力,打破了国外巨头垄断测试工具和设备的局面。
“大量的‘小巨人’企业能在细分领域当中以不输于国际顶级同行的品质,提供更有价格竞争力或者更匹配本土需求的产品。” 暨南大学跨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邓地指出。
不过,“小巨人”企业也有“烦恼”。徐浩感慨,相对于整个IT产业,测试软件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高层次人才匮乏。这也是中浩控制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挑战——细分市场空间有限,投入资金与回报速度不成正比,寻找对口高精尖人才难度大。
融资也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共同需求。云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钟建军表示,作为一家云科技服务商,最需要的是资金“活水”。
对于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来说,因为没有历史信用记录又没有传统抵押物,在初创之时往往无法达到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融资时只能“望钱兴叹”。
内功与外力:多管齐下输血造血
要破解人才、市场、资金“三大关”,内功修炼和外部助力缺一不可。
‘专’和‘精’的要义本来就不在于做大,而在于做强。”邓地表示,《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广东将在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26个产业集群,企业要学会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去抓住新兴产业带来的新需求,只要竞争力足够强,企业自然会随所处赛道扩张而成长。
为了给专精特新企业搭建更宽松的平台、帮助企业融入产业大市场,广东频频出招。16日开幕的第十七届中博会就专门举办了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会,帮助优质中小企业高效推广。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员还向记者表示,热切盼望能够参与到国家级的产业项目中。
17日,在第十七届中博会的中小企业投融资论坛上,工信部总经济师许科敏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同,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动,推动健全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
人才方面,记者注意到,包括云宏信息在内的众多企业都在尝试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共建,培养高素质人才团队。各地政府则在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力度。
梦想与实际:上市梦需要路线图
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后,这些企业还有新的梦想。“我们明年准备申报科创板。钟建军表示,云宏正在往“超虚拟化第一股”方向努力。
“发现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上市一批。”这是广东在推动省内符合条件企业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上市和直接融资上的规划动作。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20日,广东创业板注册制企业的数量从首批18家增长到182家,占创业板总量的18%,其中包括2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还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从不同程度上建立起服务中小企业的专门平台。比如,9月10日,由广州市工信局主办、多家银行联合协办的专精特新企业批量融资服务签约仪式举办。这是广州市工信局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的金融服务,提供单个企业最高1000万元的无抵质押信用担保贷款。
广东还紧盯“专精特新”方向,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的梯队培育。据广州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广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年累计入库数达3万家,居全国各城市第一,为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强大后备军团。
有了这些基础,广东制造要向高质量迈进,还需要什么?“广东需要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描绘出一张路线图。”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表示,这张路线图将告诉大家,广东中小企业如何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企业,如何再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巨人”需要怎样的帮助,以及社会各界如何为这些企业提供帮助。